首页> 参考资料> 盂兰盆经原文全文讲解

盂兰盆经原文全文讲解

时间:2025-11-24 18:34:28

盂兰盆经原文全文讲解

《盂兰盆经》是佛教重要经典之一,讲述了目连救母的故事,阐释孝道与佛法救度的思想。本文将通过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解析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其宗教内涵与文学价值。

原文

佛说盂兰盆经

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译

闻如是: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。

大目犍连始得六通,欲度父母,报乳哺之恩。

即以道眼观视世间,见其亡母生饿鬼中,不见饮食,皮骨连立。

目连悲哀,即以钵盛饭,往饷其母。

母得钵饭,便以左手障钵,右手抟食,食未入口,化成火炭,遂不得食。

译文

我曾听佛这样说:当时佛陀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。

大目犍连刚获得六种神通,想救度父母,报答养育之恩。

他用天眼观察世间,看见亡母堕入饿鬼道,得不到饮食,瘦得皮包骨头。

目连心中悲痛,用钵盛满饭菜送去给母亲。

母亲拿到饭钵,却左手遮住钵口,右手抓饭,饭未入口就化成火炭,终究无法进食。

注释

六通:指天眼通、天耳通、他心通、宿命通、神足通、漏尽通六种神通。

饿鬼:佛教六道之一,因生前悭贪而受饥渴折磨的众生。

障钵:遮挡饭钵,象征饿鬼道众生的业障阻碍其受食。

火炭:食物化火,表现饿鬼道众生福报浅薄的业报显现。

创作背景

本经译于西晋时期(265-316年),正值佛教中国化的关键阶段。竺法护作为敦煌高僧,其译经活动促进了孝道思想与佛教教义的融合。目连救母故事契合中土孝亲伦理,成为盂兰盆节的文化源头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采用佛经典型"如是我闻"开篇,以目连神通救母为主线,层层递进展现因果业报。

2. 语言特色:梵汉合璧的翻译文体,既保留"皮骨连立"等形象表述,又融入"乳哺之恩"的中土概念。

3. 思想内涵:通过神通不敌业力的戏剧性情节,强调佛法超度与孝道实践的结合。

4. 宗教艺术:"火炭"意象的强烈视觉冲击,生动表现业报观念,具有警世功能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盂兰盆经》的文学价值体现在其强烈的戏剧张力中。目连虽具六通,却无法突破母亲业力障碍,这种神通与业力的对抗构成叙事核心。"左手障钵"的细节描写极具表现力,既符合饿鬼道众生的行为特征,又暗喻凡夫被无明遮蔽的生存状态。经文中"皮骨连立"与"火炭"的意象群,形成触目惊心的视觉画面,使抽象的业报理论获得具象化表达。

范文二

作为佛教中国化的典型文本,本经创造性转化了印度佛教思想。目连救母的情节设置,巧妙对接中土"百善孝为先"的伦理观念。经文将孝道实践纳入佛教修行体系,提出通过供养僧众功德回向的解决方案,这种"佛法中国化"的叙事策略,既保持业报轮回的核心教义,又满足本土文化心理需求,为佛教在中土的传播建立了重要范式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重点字词:六通(liù tōng)、饿鬼(è guǐ)、乳哺(rǔ bǔ)、抟食(tuán shí)

文学常识:竺法护为西晋著名译经家;本经与《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》并称佛教孝道双经

核心意象:火炭象征业障,钵器代表佛法供养,目连体现神通与孝道

思想主旨:业力不虚、孝道通佛、僧众功德不可思议三大要点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
(1)六通:__________

(2)抟食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六种超常能力(天眼通等)

(2)用手捏取食物

解析: 佛教术语需结合教义理解,不可按字面直解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 "母得钵饭"至"遂不得食"段反映了什么佛教观念?

答案: 反映业力不可违逆的佛教核心思想,即使神通广大的目连也无法改变母亲饿鬼道的业报,必须通过如法修行才能转化。

解析: 该情节设计突显业力法则的绝对性,为后文盂兰盆法会埋下伏笔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 《盂兰盆经》与《地藏经》在救度思想上有何异同?

答案: 相同处都强调亲属间的业力关联与佛法超度;不同在于《盂兰盆经》侧重僧众共修功德回向,《地藏经》突出菩萨本愿力救拔。

解析: 两经分别代表集体修行与个体发愿两种救度模式。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 如何理解"目连救母"故事对现代孝道文化的启示?

答案示例: 故事启示真正的孝道不仅是物质奉养,更要关注父母的精神解脱;现代社会可借鉴其"精神报恩"理念,建立更立体的孝亲方式。

解析: 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,需剥离宗教形式,提取精神内核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