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窃读记原文全文阅读

窃读记原文全文阅读

时间:2025-11-24 18:34:28

窃读记原文全文阅读

引导语:林海音散文《窃读记》以孩童视角回忆在书店"偷读"的经历,展现战乱年代对知识的渴求,语言质朴生动,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。

原文

《窃读记》

作者:林海音

转过街角,看见三阳春的冲天招牌,闻见炒菜的香味,听见锅勺敲打的声音,我松了一口气,放慢了脚步。

下课从学校急急赶到这里,身上已经汗涔涔的,总算到达目的地——可不是三阳春,而是紧邻它的一家书店。

我趁着漫步给脑子一个思索的机会:"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?那女孩不知最后嫁给谁?"

译文

转过街道拐角,看见三阳春饭馆高耸的招牌,闻到炒菜的香气,听到锅铲碰撞的声响,我紧绷的神经才放松下来,脚步也变得从容。

放学后匆忙从学校赶到此地,衣衫早已被汗水浸透,终于抵达心心念念的目的地——不过并非饭馆,而是旁边的一家书店。

我故意放慢脚步,让大脑有时间回忆:"昨天读到哪里了?故事里那个女孩最终的归宿是什么?"

注释

"汗涔涔":形容汗水不断流下的样子,读作hàn cén cén,通过身体感受突出急切心情。

"三阳春":民国时期北平著名饭馆,作为地标出现,暗示故事发生的具体时空。

心理描写:"那女孩不知最后嫁给谁"——以孩童天真的牵挂展现对阅读的痴迷。

创作背景

1948年创作于台湾,作者时年32岁。文中回忆的是1930年代北平沦陷时期,因家境窘迫只能蹭读的经历。日据时期的文化压制使读书成为危险又珍贵的行为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按时间顺序展开,从赶路到入店再到被驱赶,形成完整叙事闭环。

2. 语言特色:善用通感修辞,将"汗涔涔"的触觉与"炒菜香"的嗅觉交织,增强场景真实感。

3. 思想内涵:通过"窃"与"读"的矛盾组合,揭示知识获取权的不平等问题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窃读记》最动人处在于用孩童纯真消解时代苦难。文中"我像一匹饿狼"的比喻,将求知本能与生存本能并置。书店老板"轻轻地赶我走"的细节,展现乱世中普通人之间的温情。作者有意淡化政治背景,却通过"五枚铜元"与"大洋一角"的对比,无声控诉着经济崩溃对文化的摧残。

范文二

这篇散文堪称"文字版的《清明上河图》"。三阳春的锅勺声、书架间的樟脑味、巡警的皮靴响,共同构成民国北平的市井音画。作者用"窃"这个动作解构了读书的神圣性,当知识成为必须偷取的物品,其背后是殖民统治下的文化荒漠化。结尾处"记住,你是吃饭长大,也是读书长大的"道出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生存命题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文学常识:林海音台湾乡土文学代表身份,本文选自《城南旧事》。

2. 关键字词:"踮"(diǎn)、"蹭"(cèng)、"涔"(cén)的读音与书写。

3. 意象分析:"饿狼"比喻的双重象征——知识饥渴与生存危机。

4. 时代特征:日据时期台湾人学习汉语的特殊历史背景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
(1)汗涔涔:__________

(2)蹭读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汗水不断往下流的样子

(2)不付钱偷偷阅读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文中"记住,你是吃饭长大,也是读书长大的"表达了什么深刻含义?

答案:强调人的成长需要物质营养与精神滋养并重,在困顿环境中更显知识的重要性。

三、表现手法

题目:分析"我像一匹饿狼"的修辞效果。

答案:用动物性的饥饿感类比求知欲,形象揭示生存压力下仍不放弃阅读的执着。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结合《窃读记》内容,谈谈对现代电子阅读便捷性的认识。

答案示例:对比文中"窃读"的艰难,当代人更应珍惜触手可及的阅读资源,但也要警惕碎片化阅读带来的思考浅表化问题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