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骑蛇难下双金银花露原文

骑蛇难下双金银花露原文

时间:2025-11-24 18:34:28

骑蛇难下双金银花露原文解析

本文围绕明代佚名诗作《骑蛇难下双金银花露》展开,通过原文呈现、白话翻译、字词解析及艺术鉴赏,揭示诗中蕴含的人生困境隐喻与道家哲学思想。

原文

《骑蛇难下双金银花露》·明·佚名

骑蛇难下饮清露,

双金双银照眼枯。

欲向蓬莱借羽翼,

恐惊太乙守丹炉。

译文

骑着蟒蛇难以下咽花间清露,

金银光芒刺得双目几近干枯。

本想去蓬莱仙境求得飞升羽翼,

又怕惊扰太乙真人看守的丹炉。

注释

【骑蛇难下】典故出自《淮南子》,喻进退维谷之境。"蛇"象征欲望纠缠。

【双金银】既指实际的金银器物,亦暗喻世俗名利对精神的侵蚀。

【太乙守丹炉】道教典故,太乙真人为炼丹之神,此处象征修行路上的禁忌。

【眼枯】夸张手法,突出物质诱惑对身心的伤害。

创作背景

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,文人普遍面临仕隐抉择。该诗作者借道教意象,反映士人在物质诱惑与精神追求间的矛盾心理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四句形成"困境-沉溺-求索-顾忌"的递进式叙事。

2. 语言特色:善用矛盾修辞,"骑蛇饮露"将危险与高洁并置。

3. 思想内涵:揭示物质追求与精神超脱不可兼得的道家哲学。

4. 艺术手法:以道教仙境意象反衬现实困境,形成强烈张力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诗中"骑蛇"意象极具创造性。蛇在道教中既是炼丹媒介,又是欲望象征。诗人将自身置于蛇背,既暗示借助欲望之力攀升的侥幸,又展现无法驾驭的恐慌。这种矛盾体验,精准投射出明代文人面对新兴商品经济时,既渴望财富又恐惧迷失的普遍心态。

范文二

末句"恐惊太乙守丹炉"蕴含深意。太乙真人作为修行监督者,其丹炉既代表成仙可能,又是不可逾越的戒律象征。诗人将内心道德约束外化为神灵威慑,通过宗教意象完成自我警示。这种将心理活动神话化的表达方式,体现了明代道教思想对文人创作的深刻影响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【字词读音】太乙(tài yǐ) 蓬莱(péng lái)

【文学常识】明代道教诗歌三大特征:炼丹意象、仙境隐喻、戒律意识

【意象体系】蛇-欲望/媒介 金银-物质 丹炉-修行戒律

【核心考点】"骑蛇难下"的典故化用 道教思想在诗中的折射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"眼枯"在诗中的含义

答案:形容长期注视金银导致视力衰竭,隐喻物质欲望对精神的伤害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分析"欲向蓬莱借羽翼"反映的矛盾心理

答案:既渴望超脱尘世获得自由,又缺乏真正修行的决心,体现文人典型的犹豫心态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本诗与李白《蜀道难》中"难于上青天"的异同

答案:同:均使用夸张手法表现困境 异:李白表现自然险阻,本诗侧重精神层面的进退两难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"双金双银照眼枯"的艺术效果

答案:通过重复"双"字强化物质堆积感,"照眼枯"以生理反应映射心理状态,视听结合增强批判性

五、拓展运用

题目:结合本诗分析古代文人如何处理物质与精神的矛盾

答案示例:古代文人常通过宗教意象将现实困境升华,既承认欲望存在,又保持道德自省,形成独特的矛盾美学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