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分节气最经典10首古诗 2025新版权威赏析
当秋分的凉风掠过金黄的稻浪,古人以墨为镰,收割下时光深处的诗意。昼夜均而寒暑平,这一日既是自然的刻度,也是心灵的坐标。十首镌刻着秋分印记的唐诗宋词,将带我们穿越千年,在桂香与雁影中,品味中国文人骨子里的节气哲学与生命观照。
1、《秋分日忆用济》
白居易〔唐代〕
故园应露白,凉夜又秋分。
月皎空山静,天清一雁闻。
感时双泪下,怅望九霄云。
此际情何限,西风落叶纷。
此诗作于白居易贬谪江州时期,将秋分物候与宦游之思熔于一炉。"露白""天清"二句以简净笔触勾勒典型秋分景象:白露凝霜、碧空如洗,而孤雁掠空之声更添寂寥。诗人触景生情,"双泪下"直抒胸臆,末句"西风落叶"的意象群构成双重隐喻——既是自然时序的必然,亦暗喻政治生涯的飘零。全诗以节气为经纬,织就一幅情景交融的文人羁旅图,体现中唐诗歌"尚俗"与"写实"的特质。
2、《夜喜贺兰三见访》
贾岛〔唐代〕
漏钟仍夜浅,时节欲秋分。
泉聒栖松鹤,风除翳月云。
踏苔行引兴,枕石卧论文。
即此寻常醉,相看乐此君。
贾岛此诗展现秋分时节特有的清雅之境。首联以计时铜漏点明节气将至,暗示秋夜渐长;颔联"泉聒""风除"运用拟声与拟人手法,塑造出空山幽寂的听觉景观。诗人与友人踏苔枕石、醉卧论文的场景,折射出唐代隐逸文人"以节气为友"的生活美学。全诗不着"悲秋"窠臼,反以疏淡笔墨写就秋分之趣,体现贾岛"瘦硬"诗风中难得的闲适情致。
3、《秋分后顿凄冷有感》
陆游〔宋代〕
今年秋气早,木落不待黄。
蟋蟀当在宇,遽已近我床。
况我老当逝,且复小彷徉。
岂无一樽酒,亦有书在傍。
饮酒读古书,慨然想黄唐。
耄矣狂未除,谁能药膏肓。
陆游以七十五岁高龄写此诗,将秋分后的骤寒与人生暮年对应书写。"木落不待黄"暗用《淮南子》"梧桐一叶落而知秋"典故,却翻出新意——生命的凋零比自然更快。蟋蟀入床的细节,既符合《诗经·七月》"十月蟋蟀入我床下"的物候记载,又强化了衰老的紧迫感。后四句转写读书饮酒的自我排遣,在"黄唐"(黄帝尧舜)的理想化追慕中,展现南宋士大夫面对生命极限时的文化坚守。
4、《秋分前三日偶成》
范成大〔宋代〕
余春只有二三日,烂醉恨无千百场。
芳草自随征路远,游丝不及客愁长。
海棠雨后胭脂湿,杨柳风前翡翠凉。
记取明年作寒食,杏花深处拜南堂。
范成大此诗以独特视角观照秋分前的物候变迁。"余春"与"烂醉"的夸张表述,实则暗喻夏秋交替时节的生命激情。诗中"海棠胭脂""杨柳翡翠"的设色秾丽,突破传统秋诗的萧瑟基调,体现南宋田园诗对色彩感知的精细化。末联遥想明年寒食的约定,将节气更迭转化为时间循环的哲学思考,彰显宋代文人"格物致知"的思维特点。
5、《秋分日同友人山行》
钱起〔唐代〕
竹径遇僧归,松门待鹤飞。
野花秋更发,山叶晚犹稀。
茶熟频呼酒,诗成独掩扉。
悠然天地外,何处有尘机。
钱起此诗堪称秋分山居的文人雅集图卷。"竹径松门"的构图深得王维辋川遗韵,而"野花""山叶"的观察暗合《礼记·月令》"秋分草木黄落"的记载。颈联"茶酒诗扉"四物象的并置,具象化呈现中唐士大夫的生活仪式感。尾联"天地外"的玄思,将节气体验升华为对世俗的超脱,反映大历诗人追求"清空"的美学倾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