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杜甫《晚晴》秋分诗词解析

杜甫《晚晴》秋分诗词解析

时间:2025-09-10 08:35:02

杜甫《晚晴》秋分诗词解析

秋分的凉意浸透山河,杜甫笔下的《晚晴》便如一帧泛黄的绢本,铺展出晚唐的苍茫气象。云卷云舒间,诗人以枯笔蘸取天地清辉,将节气的物候变迁与身世飘零熔铸成金声玉振的诗行。这些文字不仅是自然时序的忠实记录,更承载着士人面对宇宙洪荒时的哲思与孤怀。

1、《晚晴》

杜甫〔唐代〕

村晚惊风度,庭幽过雨沾。

夕阳薰细草,江色映疏帘。

书乱谁能帙,杯干可自添。

时闻有馀论,未怪老夫潜。

此诗作于大历二年秋分前后,杜甫漂泊夔州时。首联"惊风""过雨"暗合秋分三候中的"雷始收声",以骤雨初歇的庭院为画框,勾勒出节气特有的清冽。颔联"薰细草"与"映疏帘"形成光影对仗,夕阳将草木镀金、江波揉碎的景象,恰是秋分昼夜均平的具象化呈现。诗人以书帙散乱、酒樽常空的细节,将个人困顿与天地肃杀相绾结,末句"老夫潜"的自嘲里,藏着对时代沉寂的悲慨。全诗以疏淡笔墨写浓愁,物象选取极具秋分特质,展现了杜诗"沉郁顿挫"之外的萧散之美。

2、《月夜忆舍弟》

杜甫〔唐代〕

戍鼓断人行,边秋一雁声。

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。

有弟皆分散,无家问死生。

寄书长不达,况乃未休兵。

这首秋分怀亲之作,以"边秋雁声"开篇,暗合《礼记》"仲秋之月鸿雁来"的物候记载。"露从今夜白"直指白露节气向秋分的过渡,寒露凝结之象与"月明故乡"的虚笔对照,构成时空的双重苍凉。诗人将个人离散之痛置于安史之乱的背景下,戍鼓声与雁阵形成战争与自然的残酷对话。全诗以"白露—明月—家书"的意象链,呈现秋分时节天地清冷与人间离乱的共生关系,杜甫以凝练的十字句法,将节气感知提升至生命哲思的高度。

3、《秋野五首·其三》

杜甫〔唐代〕

易识浮生理,难教一物违。

水深鱼极乐,林茂鸟知归。

吾老甘贫病,荣华有是非。

秋风吹几杖,不厌北山薇。

此组诗作于夔州时期,正值秋分农事将毕之际。诗人以"水深鱼乐"的庄子典故开篇,暗喻秋分阴阳平衡的天道法则。"林茂鸟归"则呼应《逸周书》"秋分之日玄鸟归"的古老节气观察。后四句突然转入贫病自守的独白,秋风中的藜杖与野菜,构成士大夫精神操守的物化象征。杜甫巧妙将秋分物候的消长规律,转化为对荣辱是非的超越性思考,在"阴阳相半"的节气特征中,找到天人合一的处世智慧。

4、《蒹葭》

杜甫〔唐代〕

摧折不自守,秋风吹若何。

暂时花戴雪,几处叶沉波。

体弱春苗早,丛长夜露多。

江湖后摇落,亦恐岁蹉跎。

此诗虽未明言秋分,但"花戴雪""叶沉波"的意象群,正是秋分后寒露将至的典型景观。芦苇在秋风中摧折的宿命,被诗人赋予"岁蹉跎"的生命隐喻。诗中"夜露多"对应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秋分"水始涸"的记载,而"春苗早"与"江湖落"的时空跳接,则展现杜甫对节气循环的深刻洞察。全诗以物喻人,将草木荣枯与仕途沉浮相勾连,在物候变迁中寄寓着盛唐消逝的集体怅惘。

5、《宿府》

杜甫〔唐代〕

清秋幕府井梧寒,独宿江城蜡炬残。

永夜角声悲自语,中天月色好谁看。

风尘荏苒音书绝,关塞萧条行路难。

已忍伶俜十年事,强移栖息一枝安。

此诗以"清秋"点明时令,井梧叶落正是秋分三候"桐始落叶"的应景之笔。"中天月色"暗合秋分祭月古礼,而"蜡炬残"与"角声悲"的意象组合,将节气天象转化为孤臣孽子的精神图谱。杜甫时任严武幕府参谋,诗中"一枝安"的暂栖之感,与秋分候鸟南迁的物候特征形成微妙互文。全诗将个人命运放置于天地运行的宏大坐标系中,在节气的精确刻度上,丈量出生命不可承受之轻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