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秋分诗词书法欣赏|名家手写24节气作品

秋分诗词书法欣赏|名家手写24节气作品

时间:2025-09-08 15:12:09

秋分诗词书法欣赏|名家手写24节气作品

秋分的凉风拂过砚台,墨香便与稻香交织成时光的经纬。古人以笔为犁,在素笺上耕耘出平分秋色的诗行,那些被历代书家反复临写的节气佳作,既是天象的刻度,更是心灵的符码。透过斑驳的碑帖与飞动的笔势,我们仍能触摸到千年前那个昼夜均而寒暑平的宇宙节律。

1、《秋分日忆用济》

查慎行〔清代〕

飞云阁上晚晴初,万籁声沉寂有余。
露气暗滋三径竹,月光新透一床书。
燕将明日辞巢去,蝉已凉风咽树疏。
此际秋怀谁共遣,七条弦外忆相如。

查慎行此作以精微的物候观察构建秋分意境。"露气暗滋"与"月光新透"形成天地气息的垂直呼应,竹径与书床的意象并置,暗示文人精神与自然节律的共振。诗中"燕辞巢""蝉咽树"的细节,恰合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秋分三候"雷始收声、蛰虫坯户、水始涸"的记载。尾联援引司马相如琴心典故,将节气寂寥升华为跨越时空的知音之思,在纳兰性德手书此作的行草卷轴中,墨色由浓至枯的变化尤能体现这种怅惘的层次感。

2、《秋分后顿凄冷有感》

陆游〔宋代〕

今年秋气早,木落不待黄。
蟋蟀当在宇,遽已近我床。
况我老当逝,且复小彷徨。
岂无一樽酒,亦有书在傍。
饮酒读古书,慨然想黄唐。
耄矣狂未除,谁能药膏肓。

放翁此诗以白描手法捕捉秋分后的生命震颤。蟋蟀入室的细节暗合《诗经·七月》"十月蟋蟀入我床下"的古老时间记忆,却因"秋气早"而提前上演,形成时空错位的荒诞感。酒与书的意象组合,既承陶渊明"浊酒聊自持"的孤高,又启后世文人"读骚饮酒"的范式。末句"耄矣狂未除"的自嘲,在米芾大字行书作品中化为纵横捭阖的笔势,枯笔飞白处仿佛可见诗人与节气共老的不屈精神。这种将个人生命节奏嵌入自然时序的书写,正是中国时间美学的精髓。

3、《秋分》

郑板桥〔清代〕

漏钟仍夜浅,时节欲秋分。
泉聒栖松鹤,风除翳月云。
踏苔行引兴,枕石卧论文。
野老能相狎,何须避世氛。

板桥此诗以画家视角经营秋分构图。首联"漏钟"与"时节"并置,将人工计时与自然时序叠印。"泉聒鹤""风除云"的动感描写,恰似其擅长的兰竹笔意,在赵之谦篆书册页中,这些意象被转化为圆劲的线条律动。诗中"踏苔""枕石"的文人行止,实为对《林泉高致》中"山水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"理念的实践。末句"野老相狎"的宣言,在其六分半书作品里呈现拙朴天真的笔触,这种返璞归真的审美追求,正是秋分"平阴阳"哲学的艺术显影。

4、《秋分日作》

永瑆〔清代〕

乔木托危岫,积翠绕连冈。
叶疏犹漏影,秋冷未凝霜。
气爽虫收响,天高雁列行。
谁云短景迫,还觉昼初长。

成亲王此诗展现皇族文人的节气观察。"叶疏漏影"与"秋冷未霜"的辩证,精准捕捉秋分物候的过渡特征,在董其昌题写的屏风上,这些意象通过淡墨的浓淡渐变得以可视化。"虫收响""雁列行"的视听组合,暗合《淮南子》"秋分而禾蔈定"的农政智慧。尾联"短景""昼长"的矛盾修辞,揭示了中国历法"以晷度定时"的本质。作为清代馆阁体代表书家,永瑆将诗中严谨的时空感知转化为匀称的楷书结构,每个字的布白都如晷影般均衡妥帖。

5、《秋分前二日月下作》

黄景仁〔清代〕

露白蟾明又到秋,今年光景倍堪愁。
雕阑十二无人倚,银汉西倾夜未休。

仲则此作以浓缩的意象群构建秋分前夜的忧郁空间。"露白蟾明"化用李商隐"露如微霰下前池"的冷凝感,而"雕阑十二"则承袭温庭筠"十二楼中月自明"的孤绝意境。王文治用淡墨小楷抄录此诗时,特意强化"银汉西倾"四字的欹侧之势,模拟天象运行的动感。诗中"光景堪愁"的感叹,实为对《礼记·月令》"秋分日雷乃收声"宇宙秩序的敏感体认,这种将个人情感投射于天象的抒情方式,在清代性灵派诗人中颇具代表性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