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思政大课堂观后感(精选3篇),供大家参考,快来看看吧。
思政大课堂观后感 篇1
坐在明亮的教室里,屏幕上的思政大课堂缓缓展开,那些关于理想、信仰与责任的讲述,像一束光穿透了日常的琐碎,直抵心灵深处。当老师讲到“青年一代的使命与担当”时,我忽然意识到,那些看似宏大的词汇,原来与每个人的生活如此贴近。
印象最深的是关于“平凡中的伟大”的案例。一位乡村教师坚守讲台三十载,用知识点亮了无数孩子的未来;一名社区志愿者十年如一日地为孤寡老人送餐,用行动诠释了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”。这些故事让我明白,高尚并非遥不可及,它藏在日复一日的坚持里,藏在将心比心的温暖中。我不禁反思:自己是否也能在点滴生活中,为他人传递一份光亮?
课程结束时,窗外夕阳正好。那些鲜活的人物和深刻的理论,像种子般落在心田。我忽然懂得,思政课不是枯燥的说教,而是一场关于“如何活得更有意义”的对话。它教会我们用理性的眼光看待世界,用温暖的情怀拥抱生活——这或许就是新时代青年最需要的精神底色。
思政大课堂观后感 篇2
当大屏幕播放到“脱贫攻坚”纪录片片段时,教室里安静得能听见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。镜头里,驻村干部在暴雨中查看危房的画面,与课堂上“人民至上”的理论阐述重叠在一起,让抽象的概念突然有了温度。那一刻,我真正理解了“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”的深意。
课程中关于“文化自信”的讨论尤具启发性。当老师展示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保护成果,当听到年轻研究员为复原古乐谱熬夜攻关的故事,我突然意识到:五千年文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,而是流动在我们血脉中的基因。这种认知让我重新审视自己——作为外语专业学生,在拥抱世界的同时,是否也该更深入地读懂中国?
离开教室时,银杏叶正随风飘落。但心中有些东西却愈发清晰:思政课给予我们的不仅是知识,更是一种观察世界的坐标系。它让我们看到个体命运与国家发展的同频共振,也让我们在多元价值观碰撞中,学会锚定自己的精神坐标。
思政大课堂观后感 篇3
当课堂大屏幕上出现抗疫医护人员的请战书时,那句“不计报酬,无论生死”让我的眼眶瞬间湿润。思政老师没有急于展开理论,而是留出三分钟沉默时间——这种对情感的尊重,恰恰体现了思想教育最动人的力量:它不是灌输,而是唤醒。
关于“科技伦理”的研讨环节令人深思。当同学们争论人工智能是否该拥有道德判断权时,老师引导我们关注背后的本质问题:技术发展究竟该以什么为边界?这让我想起课程开头引用的马克思名言:“科学绝不是自私自利的享乐,有幸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,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。”原来早在一百多年前,先哲就已为我们标定了航向。
夜幕降临时,我合上记满心得的笔记本。这堂思政课像一把钥匙,打开了认知的多维空间。它告诉我:真正的成长,是既能用显微镜观察生活细节,又能用望远镜眺望时代洪流;是在理解复杂世界的同时,始终保持对真善美的朴素信仰——而这,或许就是青春最珍贵的觉醒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