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出师表翻译及原文

出师表翻译及原文

时间:2025-11-24 18:34:19

出师表翻译及原文解析

《出师表》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,以恳切言辞阐明北伐必要性,体现忠臣忧国之情。本文提供原文、白话翻译、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解析,助读者深入理解这篇千古名文。

原文

出师表

作者:诸葛亮

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,今天下三分,益州疲弊,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。

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,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,盖追先帝之殊遇,欲报之于陛下也。

诚宜开张圣听,以光先帝遗德,恢弘志士之气,不宜妄自菲薄,引喻失义,以塞忠谏之路也。

译文

先帝创立基业未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,如今天下分裂为三国,蜀汉国力困乏,这确实是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。

但侍卫大臣在朝内毫不懈怠,忠诚将士在外舍生忘死,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,想对陛下报答这份恩情。

陛下实在应该广开言路,发扬先帝遗留的美德,振奋志士的勇气,不应轻视自己,言语失当,从而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。

注释

崩殂(cú):帝王去世的讳称。

:时刻,关键时期。用季节代指时间节点,增强紧迫感。

殊遇:特殊待遇。此处指刘备对臣子的知遇之恩。

引喻失义:说话不恰当。暗指刘禅宠信宦官可能导致决策失误。

创作背景

公元227年,诸葛亮准备首次北伐曹魏。此时蜀汉经历夷陵之战惨败,国力衰弱。后主刘禅年仅20岁,朝中宦官黄皓开始干政。诸葛亮深感忧虑,故上表劝谏,同时表明北伐决心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严谨:全文分劝谏、自述、规划三部分,逻辑层层递进。

2. 语言特色:十三次提及"先帝",既显尊卑之礼,又强化劝谏说服力。

3. 情感张力:忧国与忠君之情交织,尤以"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"八字最为震撼。

4. 政治智慧:提出"亲贤臣,远小人"的治国方针,至今仍具现实意义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出师表》最动人处在于其双重身份的完美统一。作为臣子,诸葛亮恪守本分,全文用"臣"自称达三十余次;作为托孤重臣,他又以长辈口吻谆谆告诫。这种矛盾统一形成独特张力,使文章既有奏章的庄重,又有家书的温情。文中反复出现的"先帝"像一根情感纽带,将历史责任与现实抉择紧密联结。

范文二

诸葛亮在文中构建了三重时间维度:通过追忆先帝确立政治合法性,分析现状突出危机感,展望北伐规划未来。这种时空交织的写法,使六百余字的短文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感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全文七次使用"宜"字、九次出现"不宜",这种对比句式不仅强化说理,更折射出老臣面对年轻君主的复杂心态。

关于《出师表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重点字词:崩殂(cú)、陟(zhì)罚臧否(pǐ)、猥(wěi)自、夙(sù)夜

文学常识:表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情言事的文体,与奏、疏、议等同属上行公文。

名句理解:"受任于败军之际,奉命于危难之间"体现临危受命的责任担当。

意象分析:"五月渡泸,深入不毛"通过艰苦行军场景烘托忠贞之志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中道崩殂:__________

(2)恢弘志士之气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中途去世

(2)发扬扩大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诸葛亮提出"亲贤臣,远小人"的现实目的是什么?

答案:防止后主刘禅被宦官黄皓蒙蔽,确保北伐期间朝政稳定,体现老臣深谋远虑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对比《前出师表》与《后出师表》的情感差异。

答案:前表侧重劝谏,语气恳切;后表作于北伐失利后,更多悲壮色彩,"鞠躬尽瘁"之语尤为沉痛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"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"的句式特点。

答案:判断句式明确责任归属,"报先帝"与"忠陛下"并列,体现政治伦理的双重性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