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色花童话原文
《七色花》是苏联作家瓦·卡达耶夫创作的经典童话,讲述女孩珍妮用神奇七色花实现愿望的故事,蕴含珍惜善意与自我成长的哲理。
原文
七色花
[苏联] 瓦·卡达耶夫
“飞吧,飞吧,七色花,
飞到西来飞到东,
飞到北来飞到南,
绕一个圈儿转回来!”
译文
珍妮手持七色花瓣念动咒语,
祈求花瓣带她自由翱翔四方,
最终仍回归原点。
注释
1. 七色花:象征无限可能,七色对应彩虹光谱(zhōnɡ biǎo)。
2. 咒语结构:重复句式增强韵律,体现童话语言特征。
3. 空间方位词:“西、东、北、南”构建动态画面感。
创作背景
1940年创作于苏联卫国战争前夕,卡达耶夫通过童话形式传递希望。当时物资匮乏,故事中“实现愿望”的设定具有现实慰藉意义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:环形叙事,以丢失面包圈开场,以帮助残疾男孩收尾。
2. 语言:口语化咒语设计,便于儿童记忆传诵。
3. 思想:前六片花瓣浪费于物质欲望,最后一片用于助人,揭示真正幸福源于善行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七色花》通过物象的符号化运用构建深层隐喻。七种颜色既是视觉元素,更暗喻人生选择的多维性。珍妮用尽六片花瓣修复打碎的花瓶、获取玩具等物质补偿,而第七片花瓣选择治愈维嘉的腿疾,完成从利己到利他的精神跨越。这种递进式结构,将儿童文学提升至哲学思考层面。
范文二
卡达耶夫在空间叙事中埋藏成长密码。咒语中“飞向四方”的广阔性与最终“转回来”的回归,形成张力结构。珍妮的旅程实为心灵轨迹:外部世界的探索终将指向内心成长。这种“出发-回归”模式,与荣格“个体化”理论高度契合,使童话具有跨年龄层的解读空间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文学常识:苏联儿童文学黄金时期(1930-1950)、卡达耶夫代表作《团的儿子》。
2. 意象体系:七色花(机遇)、面包圈(过失)、北极(欲望极限)。
3. 艺术手法:反复修辞、对比手法(前六愿与第七愿对比)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“绕一个圈儿转回来”的象征意义
答案:暗示所有外在探索最终指向自我认知的完善,形成精神闭环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分析第七片花瓣使用的深层含义
答案:标志主人公完成从物质满足到精神奉献的价值跃升,揭示利他主义才是真正的成长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对比《七色花》与《渔夫和金鱼》的欲望主题
答案:前者通过自我节制实现升华,后者因贪婪导致归零,体现苏联童话对道德教化的不同呈现方式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