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零丁洋文天祥原文及深度解析
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被俘后途经零丁洋所作,以慷慨悲壮的笔调展现民族气节,是古典诗词中忠义精神的典范。
原文
《过零丁洋》
文天祥
辛苦遭逢起一经,干戈寥落四周星。
山河破碎风飘絮,身世浮沉雨打萍。
惶恐滩头说惶恐,零丁洋里叹零丁。
人生自古谁无死?留取丹心照汗青。
译文
早年因精通经书入仕却遭遇战乱,在冷清的兵器声中度过四年。
国土分裂如风中柳絮,个人命运似雨中浮萍。
曾在惶恐滩头诉说心中惶恐,如今零丁洋上慨叹孤苦零丁。
自古以来谁能逃避死亡?只愿留下赤诚之心照耀史册。
注释
【起一经】指通过科举考试入仕。经:儒家经典。
【四周星】四年。文天祥1275年起兵抗元至1278年被俘。
【风飘絮】比喻南宋国土分裂,如风中飘散的柳絮。
【雨打萍】暗示个人命运如暴雨击打的浮萍,漂泊无依。
【汗青】史册。古代竹简需火烤去汗(水分)后书写,故称。
创作背景
1279年正月,文天祥在广东海丰五坡岭兵败被俘,元军押解其途经零丁洋时,逼迫写信招降南宋将领张世杰。诗人以此诗明志,后元将张弘范见诗叹曰:"好人!好诗!"竟不再逼迫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色:前六句层层递进描写个人与国家的双重苦难,末两句突然振起,形成巨大情感张力。
2. 修辞艺术:双关手法精妙,"惶恐滩"与"零丁洋"既是地名又暗合心境,对仗工整而意蕴深厚。
3. 思想价值:将个体生命置于历史长河中考量,提出"丹心照汗青"的价值标准,超越生死局限。
4. 语言风格:用典自然无痕,比喻贴切新颖,尾联如黄钟大吕,七百年来激励无数仁人志士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诗中"山河"与"身世"的对仗堪称绝唱。柳絮意象既写实又象征,南宋政权确如风中飘絮:临安陷落后,流亡朝廷从福州到崖山,五年间七次迁都。而"雨打萍"的比喻更具创造性,浮萍无根的特性与诗人被押解的处境高度吻合。这种将自然意象人格化的手法,比直接抒情更具艺术感染力。
范文二
尾联的哲学高度令人震撼。当文天祥写下"人生自古谁无死"时,他面对的不仅是肉体消亡,更是文明存续的危机。元军攻陷临安后,江南文庙尽毁,科举废止。"汗青"在此既是历史记载,更是文化道统的象征。这种将个人生死与文明传承相联系的思考,使诗歌超越了普通爱国诗的范畴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字词读音:寥落(liáo luò)、汗青(hàn qīng)
2. 文学常识:文天祥与陆秀夫、张世杰并称"宋末三杰";零丁洋即今珠江口外伶仃洋
3. 艺术手法:双关、对仗、比喻、借景抒情
4. 思想内涵:忠君爱国、舍生取义、青史留名的价值观
5. 意象分析:风飘絮(衰败)、雨打萍(漂泊)、汗青(永恒)的象征体系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起一经:__________
(2)汗青:__________
答案:
(1)通过经书考试进入仕途
(2)史册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人生自古谁无死?留取丹心照汗青"表达了怎样的生死观?
答案:超越对个体生命长度的追求,强调精神价值的永恒,体现儒家"杀身成仁"的崇高境界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文天祥《过零丁洋》与陆游《示儿》在爱国情感表达上的异同
答案:同:均展现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。异:陆诗侧重"王师北定"的理想期待,文诗着重"丹心照汗青"的精神不朽,更具悲剧崇高感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"惶恐滩头说惶恐,零丁洋里叹零丁"的艺术特色
答案:巧用地名双关,将地理行程与心理历程完美结合。重复修辞强化情感,对仗工整中见沉痛,是古典诗歌中"情景交融"的典范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