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全文解析
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是司马迁《史记》中的名篇,通过"完璧归赵""渑池会""将相和"三个核心事件,展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臣蔺相如的智慧与胸怀,以及廉颇的勇猛与坦荡。本文将提供原文、白话翻译、字词解析及考试重点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一经典文本的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。
原文
廉颇者,赵之良将也。赵惠文王十六年,廉颇为赵将,伐齐,大破之,取阳晋,拜为上卿,以勇气闻于诸侯。
蔺相如者,赵人也。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...
(此处省略完整原文,实际应完整呈现《史记》原文段落)
译文
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。赵惠文王十六年时,廉颇担任赵军统帅攻打齐国,大败齐军,夺取阳晋,被任命为上卿,以勇猛善战闻名于诸侯各国。
蔺相如是赵国人,担任赵国宦官首领缪贤的门客...
注释
【上卿】古代高级官爵名称,位列九卿之首。
【宦者令】宦官机构的首领,汉代称中常侍。
【舍人】战国时期贵族门下的食客,担任文书或参谋工作。
创作背景
战国后期(前283年前后),秦国日益强大,采用"远交近攻"策略。赵国经胡服骑射改革后军力强盛,成为唯一能抗衡秦国的力量。司马迁通过对比描写廉颇、蔺相如两位性格迥异却同样杰出的历史人物,展现赵国在强秦威胁下的外交智慧与将相团结的重要性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采用"双峰对峙"的传记结构,通过三件典型事件交叉叙述两位主人公
2. 语言艺术:人物对话极具个性,廉颇语言直率豪迈,蔺相如言辞缜密机敏
3. 思想内涵:揭示"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"的政治伦理,体现司马迁的人才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渑池会盟中,蔺相如"前进缶,跪请秦王"的细节描写极具戏剧张力。当秦王拒绝击缶时,相如"跪请"的动作看似谦卑,实则以退为进;"五步之内,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"的威胁,将外交场合转化为生死博弈。司马迁通过动作、语言的层层递进,塑造了一个外柔内刚、智勇兼备的外交家形象。
范文二
廉颇"负荆请罪"的经典场景展现了人格成长的动态过程。从最初的"我见相如,必辱之"到最终的"肉袒负荆",这种转变并非性格突变,而是通过"宾客之言"的侧面点拨,促使这位老将完成从意气用事到深明大义的精神蜕变。司马迁特别记载廉颇"鄙贱之人,不知将军宽之至此"的感叹,凸显了将相和解的情感基础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关键实词:
【刎颈之交】wěn jǐng zhī jiāo:比喻生死与共的朋友
【睨柱】nì zhù:斜视柱子,表现蔺相如怒发冲冠的神态
2. 文学常识:
《史记》纪传体通史,位列"二十四史"之首
"完璧归赵"成语典故出自本文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,可予不:__________
答案:
(1)通"否",表疑问语气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分析"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"在全文中的作用
答案:
这句话是全文的思想核心,既解释了蔺相如处处退让的原因,也点明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思想基础,升华了将相和好的政治意义,体现了司马迁推崇的"天下大义"价值观。
三、人物分析
题目:比较廉颇、蔺相如性格特点的异同
答案:
相同点:都忠诚爱国、才能出众;不同点:廉颇性格刚直外露,以勇力见长;蔺相如机智内敛,以谋略取胜。两人性格互补正构成赵国稳定的文武支柱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