铁杵成针:李白笔下砺志名篇的千年回响
《铁杵成针》是李白借老妪磨针之事阐发治学精神的寓言诗作,展现了持之以恒的哲理。本文完整呈现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多维解析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一经典文本的文学价值与思想内核。
铁杵成针
唐·李白
磨针溪畔遇老妪,
铁杵粗重如臂股。
白首持之日夜磨,
笑言终可化金缕。
译文
在磨针溪边遇见一位老妇人,
她手中的铁杵粗大得像人的手臂。
白发苍苍仍日夜不停地打磨,
笑着说终能将铁杵磨成绣花针。
注释
【磨针溪】传说李白少年遇老妪磨针处,在今四川江油
【铁杵(chǔ)】铁制棒槌,诗中特指粗大的铁棒
【金缕】金属细丝,此处喻指绣花针
艺术表现:通过"白首"与"笑言"的对比,突出老妪的执着乐观
创作背景
天宝三载(744年)李白被赐金放还后游历蜀地,听闻民间传说有感而作。此时诗人经历政治失意,借老妪磨针之事自勉,体现其百折不挠的精神品格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色:四句叙事完整,由场景到对话层层递进
2. 语言艺术:"白首"与"日夜"形成时间张力,"笑言"强化信念感
3. 思想内核:揭示量变到质变的哲学规律,具有普世教育意义
4. 意象运用:铁杵与金缕的强烈对比构成核心隐喻
范文一
《铁杵成针》最动人处在于将抽象哲理具象化。粗重的铁杵与纤细的金缕形成视觉冲击,老妪"白首"仍"日夜"打磨的时间维度,共同构建起坚韧不拔的精神图腾。李白巧妙将自我生命体验投射于民间传说,使这则寓言既有生活质感又含深刻哲思。诗中"笑言"二字尤为精妙,举重若轻地传递出面对艰难时的从容气度,这种乐观主义精神正是盛唐气象的缩影。
范文二
从教育心理学视角看,李白塑造的老妪形象具有典型示范价值。铁杵成针的过程暗合技能习得的客观规律,强调持续投入的必要性。诗人通过老妪之口道出"终可化金缕"的信念,实则是建构了一套完整的励志话语体系。这种不直接说教而是借助具象事例传递道理的方式,比单纯道德训诫更具感染力,这也是该诗能跨越时空成为教育经典的根本原因。
关于《铁杵成针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【重点字词】杵(chǔ)、妪(yù)、缕(lǚ)
【文学常识】五言古体诗,盛唐寓言诗代表作
【知识要点】李白"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"的创作特色
【意象分析】铁杵象征困难,金缕代表目标,磨针过程喻示坚持
【意境特征】朴素中见深刻,平实里含哲理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铁杵:__________
(2)金缕:__________
答案:
(1)铁制棒槌
(2)金属细丝(此处指绣花针)
二、主旨理解
问:诗歌通过老妪磨针之事表达了什么哲理?
答:阐明持之以恒的重要性,说明只要坚持不懈,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也能完成。
三、表现手法
题目:分析"白首持之日夜磨"的艺术表现力
答案:通过外貌描写(白首)与动作描写(日夜磨)的叠加,突出人物执着精神,时间意象的运用强化了坚持的长期性。
四、比较鉴赏
题目:《铁杵成针》与荀子《劝学》在说理方式上有何异同?
答案:同:都强调积累的重要性;异:李白用具体事例形象说理,荀子多用比喻排比抽象论证。
五、拓展运用
题目:结合现实谈谈"铁杵成针"精神的当代价值
答案示例:在快节奏社会中,这种专注坚持的品质尤为珍贵,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技能培养,都需要日积月累的持续投入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