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罗刹海市蒲松龄原文

罗刹海市蒲松龄原文

时间:2025-11-24 18:34:19

罗刹海市蒲松龄原文

《罗刹海市》是蒲松龄《聊斋志异》中的经典篇目,以荒诞笔法讽刺现实社会。本文将呈现原文、译文及深度解析,揭示其借鬼魅写人性的创作精髓。

原文

罗刹海市

【清】蒲松龄

马骥,字龙媒,贾人子也。

美丰姿,少倜傥,喜歌舞。

辄从梨园子弟,以锦帕缠头,

美如好女,因复有"俊人"之号。

十四入郡庠,即知名。

父衰老,罢贾而居。

谓生曰:"数卷书,饥不可煮,寒不可衣。

吾儿可仍继父贾。"

译文

马骥,字龙媒,是商人的儿子。

容貌俊美,年少洒脱,喜爱歌舞。

常跟随戏班艺人,用锦帕包头,

美丽如同少女,因此获得"俊人"称号。

十四岁考入府学,便有名气。

父亲年老体衰,放弃经商闲居。

对儿子说:"几本书,饿了不能煮食,冷了不能御寒。

我儿还是继承父业经商吧。"

注释

郡庠:古代府级官学。庠(xiáng),学校。

罢贾:停止经商。贾(gǔ),商人。

"饥不可煮"二句:化用《汉书·食货志》典故,讽刺科举不实用。

艺术手法:开篇白描刻画人物形象,"锦帕缠头"细节暗示性别模糊,为后文罗刹国审美颠倒埋下伏笔。

创作背景

康熙十八年(1679),蒲松龄四十岁,屡试不第后设帐教书。《聊斋志异》多成于此时,借鬼狐故事抒发科举失意之愤。山东大旱与官场腐败的现实,催生其对黑白颠倒社会的批判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色:采用"现实-异域-回归"三层叙事,罗刹国以丑为美的设定形成强烈反差。

2. 语言艺术:市井口语与典雅文言交融,"俊人"与"丑吏"的称谓对比极具反讽。

3. 思想内核:通过海市蜃楼般的虚幻国度,揭露"丑者居上位"的官场生态。

4. 意象运用:"锦帕"象征伪装,"海市"隐喻虚幻名利场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罗刹海市》的讽刺艺术达到聊斋系列巅峰。马骥在罗刹国"以煤涂面"的荒诞情节,实为蒲松龄对科举考生"违心媚俗"的痛切写照。当美少年必须自污容貌才能获得认可,这种价值倒错直指康熙年间"文网渐密,士风日下"的社会现实。篇末"海市忽灭"的描写,既是志怪小说的常规收束,更暗含作者对功名富贵的虚无认知。

范文二

蒲松龄在三百年前构建的"审美乌托邦",今日读来仍具警世意义。罗刹国官员"双耳背生"的怪异形象,实为官僚体系脱离群众的隐喻。值得注意的是,马骥最终选择逃离而非同流合污,这种知识分子的精神洁癖,与《红楼梦》"质本洁来还洁去"形成跨文本呼应。文中反复出现的"镜"意象,暗示着人性在扭曲环境中的自我异化。

关于《罗刹海市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文学常识

1. 蒲松龄字留仙,号柳泉居士,世称"聊斋先生"

2. 《聊斋志异》属清代文言短篇小说集,含491篇

关键字词

1. 倜傥(tì tǎng):洒脱不拘

2. 梨园:唐代设梨园教习乐工,后指戏班

意象体系

1. 海市蜃楼:象征虚幻名利场

2. 煤涂面容:暗喻道德异化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
(1)少倜傥:__________

(2)辄从梨园子弟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年少时洒脱不羁

(2)经常跟随戏班艺人

二、主旨理解

问:罗刹国"以丑为美"的设定有何深层寓意?

答:讽刺现实社会中价值标准颠倒、贤愚不分的官僚体制,揭露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《罗刹海市》与《镜花缘》在讽刺手法上有何异同?

答案:同:均借虚构国度批判现实;异:蒲松龄侧重官场黑暗,李汝珍偏重女性问题。前者笔法冷峻,后者更具喜剧色彩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"父衰老,罢贾而居"在全文中的作用。

答案:交代马骥人生转折的背景,父亲"读书无用论"的言论与后文罗刹国的价值观形成双重反讽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