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大林寺桃花原文及翻译

大林寺桃花原文及翻译

时间:2025-11-24 18:34:19

大林寺桃花原文及翻译

《大林寺桃花》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言绝句,通过描写山中桃花迟开的景象,抒发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。本文将提供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鉴赏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诗的艺术魅力。

原文

大林寺桃花

白居易

人间四月芳菲尽,

山寺桃花始盛开。

长恨春归无觅处,

不知转入此中来。

译文

人间四月,百花凋零,

山寺里的桃花却刚刚盛开。

常常遗憾春天离去无处寻觅,

却不知它已悄悄转到这山中来了。

注释

芳菲尽:指百花凋谢。“芳菲”形容花草的芬芳与繁盛。

始盛开:刚刚盛开。“始”表示时间上的初始。

长恨:常常遗憾。“长”表示时间上的频繁。

无觅处:无处寻找。“觅”意为寻找。

转入:转移、转到。“转”暗示春天的动态变化。

创作背景

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(817年),白居易时任江州司马。大林寺位于庐山香炉峰顶,因地势高峻,气候寒冷,桃花开放较晚。诗人登山赏花,触景生情,写下这首富有哲理的小诗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点:前两句写景,后两句抒情,由实入虚,自然流畅。

2. 语言风格:平易浅近,却蕴含深刻哲理,体现白居易诗歌的典型特点。

3. 艺术手法:对比手法鲜明,"人间"与"山寺"、"芳菲尽"与"始盛开"形成强烈反差。

4. 思想内涵:通过桃花迟开的自然现象,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,表达对生命轮回的感悟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富有哲理的自然现象。前两句通过对比手法,将人间四月芳菲尽与山寺桃花始盛开并置,形成鲜明反差。后两句由景入情,将诗人的遗憾与惊喜娓娓道来。全诗看似平淡,却蕴含深刻哲理:事物发展有其内在规律,看似消逝的美好,可能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。这种对生命轮回的感悟,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。

范文二

白居易的这首诗展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审美视角。诗人捕捉到高山桃花迟开这一特殊现象,并将其升华为对生命轮回的感悟。诗中"长恨春归无觅处,不知转入此中来"两句,既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消逝的惋惜,又流露出意外发现的欣喜。这种情感的转变自然流畅,不着痕迹。全诗语言朴素,意境深远,充分体现了白居易诗歌"言浅意深"的艺术特色。

关于《大林寺桃花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重点字词与读音

芳菲(fāng fēi):花草的芬芳与繁盛

长恨(cháng hèn):常常遗憾

觅(mì):寻找

文学常识

1. 白居易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唐代现实主义诗人

2. 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(817年),时白居易任江州司马

3. 大林寺位于庐山香炉峰顶

知识要点

1. 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

2. 由景入情的写作特点

3. 诗歌蕴含的哲理思想

意象意境

1. "山寺桃花"象征生命的延续

2. "春归无觅处"表现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怅惘

3. 全诗营造出清新淡雅又富含哲理的意境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
(1)芳菲:__________

(2)长恨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花草的芬芳与繁盛

(2)常常遗憾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长恨春归无觅处,不知转入此中来"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?

答案: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消逝的惋惜和意外发现春天仍在的欣喜,体现了对生命轮回的感悟。

三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"人间四月芳菲尽,山寺桃花始盛开"的艺术表现。

答案:这两句运用对比手法,将人间百花凋零与山寺桃花盛开并置,形成鲜明反差,突出了高山气候的特殊性,为后文哲理思考做了铺垫。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如何理解"不知转入此中来"中蕴含的人生哲理?

答案:这句诗启示我们,看似消逝的美好可能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,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的变化,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