蜀相杜甫原文
引导语:杜甫《蜀相》通过描绘诸葛亮祠堂的肃穆景象,抒发了对这位历史名相的崇敬与壮志未酬的感慨,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历史意识和家国情怀。
原文
蜀相
唐·杜甫
丞相祠堂何处寻?锦官城外柏森森。
映阶碧草自春色,隔叶黄鹂空好音。
三顾频烦天下计,两朝开济老臣心。
出师未捷身先死,长使英雄泪满襟。
译文
诸葛丞相的祠堂到哪里寻找?就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。
碧绿的春草映照着台阶,黄鹂在树叶间徒然唱着动听的歌声。
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请教天下大计,诸葛亮辅佐两朝竭尽老臣的忠心。
可惜北伐未成却先病死,永远让后世英雄为之泪湿衣襟。
注释
【丞相祠堂】指成都武侯祠,诸葛亮曾封武乡侯。
【锦官城】成都别称,因汉代设锦官管理织锦而得名。
【柏森森】柏树茂密幽深,象征肃穆庄严。
【自春色】"自"字暗示春色无人欣赏,隐含寂寥。
【空好音】"空"字强化黄鹂鸣叫的徒然,反衬祠堂冷清。
【三顾】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典故。
【两朝】指刘备、刘禅父子两代君主。
【出师未捷】指诸葛亮五次北伐未能成功。
创作背景
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(760年)春,杜甫初到成都时。安史之乱未平,诗人流寓西南,拜谒武侯祠触景生情。当时唐王朝由盛转衰,与诸葛亮所处的汉末乱世形成历史呼应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点:前四句写景,后四句叙事抒情,符合起承转合传统。
2. 语言艺术:"自""空"等虚字运用精妙,深化了物是人非的怅惘。
3. 思想内涵:既歌颂诸葛亮"鞠躬尽瘁"的精神,又暗含对当朝缺乏贤相的讽喻。
4. 表现手法:以乐景写哀情,春草黄鹂反衬历史沧桑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杜甫此诗最动人处在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观照。诗人将武侯祠的肃穆柏树与春日的盎然生机并置,形成强烈的时空张力。"自春色"与"空好音"中两个虚字,既写出祠堂的寂寥,又暗含对当世无人继承诸葛亮遗志的痛心。尾联"泪满襟"不仅是悼念古人,更是浇自己胸中块垒,将个人命运与历史兴衰紧密交织。
范文二
诗中"三顾频烦"与"两朝开济"形成精妙对仗,十四字浓缩诸葛亮一生功业。前句突出其得遇明主的幸运,后句强调其忠贞不渝的品格。这种高度凝练的史笔,使历史人物形象跃然纸上。而"出师未捷"的悲剧结局,不仅属于诸葛亮个人,也成为中国士人"知其不可而为之"精神的文化符号,这正是杜甫潸然泪下的深层原因。
关于《蜀相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重点字词:频烦(频繁)、开济(开创匡助)、襟(衣襟)
2. 文学常识:七律体裁、怀古诗特点、杜甫"沉郁顿挫"风格
3. 知识要点:诸葛亮生平、三国历史背景、唐代安史之乱
4. 意象分析:柏树(坚贞)、春草(生机)、黄鹂(美好但徒然)
5. 意境特征:肃穆与生机并存,历史沧桑感与现实感慨交融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森森:__________
(2)频烦:__________
答案:
(1)茂密幽深的样子
(2)多次烦劳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映阶碧草自春色,隔叶黄鹂空好音"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?
答案:通过"自""空"二字,以乐景写哀情,表达对诸葛亮被人遗忘的痛心,以及美好事物无人欣赏的怅惘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杜甫《蜀相》与陆游《书愤》在抒写诸葛亮时的不同侧重点。
答案:杜甫侧重"出师未捷"的悲剧性,寄托自身怀才不遇;陆游侧重"千载谁堪伯仲间"的崇敬,表达收复中原的壮志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"长使英雄泪满襟"的艺术效果。
答案:将个人情感升华为普遍的历史共鸣,"长"字跨越时空,"满"字极写悲痛之深,使诸葛亮形象具有永恒感染力。
五、拓展运用
题目:结合"出师未捷身先死"谈谈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。
答案示例:这句诗揭示了理想追求的艰难,即便如诸葛亮这般雄才大略也难免遗憾。启示我们既要坚持理想,也要理性看待现实困境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