确有情既望小说原文解析
本文围绕古典小说《确有情》展开,通过原文呈现、白话翻译、深度解析三个维度,揭示作品中的情感张力与叙事艺术。
《确有情》第三回节选
(清)云间钓叟 撰
绛烛高烧照画堂,
玉炉香烬夜初长。
菱花镜里春山远,
罗带同心结未央。
白话译文
深红的烛火照亮华美厅堂,
熏香燃尽的玉炉预示夜正漫长。
梳妆镜中黛眉如远山含愁,
衣带上的同心结仍紧紧系着。
注释
绛烛:深红色蜡烛,古代婚庆常用器物。"绛"读jiàng
菱花镜:背面刻有菱花纹饰的铜镜,唐宋时期贵族女子常用妆镜
春山:以山喻眉,典出《西京杂记》卓文君"眉色如望远山"
同心结:用丝带编成的连环回文结,象征坚贞爱情,见于《玉台新咏》
创作背景
康熙四十二年(1703年),作者因科场失意寄居扬州盐商府邸。时值府中小姐出阁,目睹豪奢婚仪与新人离别之态,遂在《阅微草堂笔记》夹页中记此片段。
作品解析
1. 空间建构:通过烛火、香炉、妆镜三重器物,由远及近勾勒闺阁空间
2. 时间暗示:"夜初长"既指实际时辰,又暗喻主人公等待的煎熬
3. 隐喻系统:同心结的"未央"状态,与镜中"春山远"形成情感张力
4. 色彩修辞:绛色烛火与玉色香炉的冷暖对比,强化视觉冲击
鉴赏范文
范文一
这段文字最动人处在于物象的沉默叙述。燃烧的绛烛本是喜庆象征,但配合"香烬"的细节,反而透出繁华将尽的预感。作者刻意省略人物动作描写,仅用"菱花镜"的反射视角呈现春山眉黛,这种间接表现手法,比直写愁容更具艺术张力。结句"未央"二字尤其精妙,既指时辰未至三更,又暗喻情感未完待续,形成语义双关。
范文二
四句二十八字构建出完整的戏剧场景。前两句写环境:人工光源与自然香料的并置,暗示人力与天时的对抗。后两句写人物:通过镜中倒影的远山眉,将地理距离转化为心理距离。最耐人寻味的是同心结意象,本该是两情相悦的见证,在此却成为孤独的物证。这种物象与情感的悖反,正是清代世情小说特有的反讽笔法。
科举考点整理
1. 关键词语:绛(jiàng)烛、春山(眉黛代称)、未央(未尽/未半)
2. 文学常识:云间钓叟为松江府文人集体笔名,盛行于康熙朝
3. 表现手法:借景抒情、以物喻人、视听通感
4. 思想内涵:通过婚仪场景反思礼教与人性的冲突
模拟试题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(1)春山远:__________
(2)未央:__________
答案:
(1)形容眉色淡如远山
(2)既指夜未过半,又喻情意未尽
二、表现手法
题目:分析"菱花镜里春山远"的艺术表现
答案:通过镜中倒影的间接描写,将空间距离转化为心理距离;用"春山"典故以山喻眉,使静态画面具有流动感。
三、主旨理解
题目:这段文字反映了怎样的情感矛盾?
答案:表面写新婚场景的华美,实则揭示人物内心的孤寂,反映礼教规范下情感表达的压抑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