童趣原文阅读版:沈复《童趣》古诗解析与鉴赏
引导语:清代文人沈复以细腻笔触回忆童年趣事,展现孩童天真烂漫的想象力。本文完整呈现原文、白话译文及深度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文言字词与生活哲理。
原文
《童趣》
沈复〔清〕
余忆童稚时,能张目对日,
明察秋毫,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,
故时有物外之趣。
夏蚊成雷,私拟作群鹤舞空,
心之所向,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。
昂首观之,项为之强。
译文
我回忆童年时,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,
视力好到能看清秋天鸟兽的细毛,见到微小事物总要观察它的纹路,
所以常常获得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。
夏天蚊子嗡嗡如雷鸣,我暗自把它们比作群鹤飞舞,
心里这么想时,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然成了仙鹤。
仰头看得太久,脖子都僵硬了。
注释
【张目对日】直视太阳,表现孩童胆大好奇
【明察秋毫】秋毫:鸟兽秋天新生的细毛。比喻观察入微
【物外之趣】超越事物本身的趣味,体现想象力
【项为之强】"强"通"僵",细节描写生动真实
创作背景
沈复作此文时年近四十,回忆乾隆年间苏州童年生活。当时文坛盛行性灵说,主张抒写真情实感,这与其妻芸娘去世后的追忆心境相契合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点:按时间顺序叙事,先总写观察力,再举夏日观蚊为例
2. 语言特色:单字动词精准("张""拟""观"),通假字使用自然
3. 思想内涵:揭示童心对平凡事物的诗意转化能力
4. 艺术手法:比喻新奇(蚊如鹤),细节描写(项强)强化真实感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童趣》最动人处在于展现未经世俗污染的观察方式。沈复用"张目对日"的夸张动作,立即建立孩童形象。当成人视蚊子为害虫时,儿童却能构建"群鹤舞空"的审美意象。这种视角转换,暗含对成人功利眼光的批判。文中"项为之强"的生理反应,既是童真的注脚,也是沉浸式想象力的证明。
范文二
沈复的童年记忆具有双重时空维度。写作时作为饱经沧桑的中年人,回忆中的孩童却保持着纯粹感知力。"物外之趣"四字堪称文眼,指出审美体验源于主体心灵的投射。文中"私拟"二字尤妙,既写孩童的自得其乐,又暗示这种快乐无法被成人世界共享,构成隐秘的精神桃花源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关键字词:张(睁大)、拟(比拟)、强(通"僵")
2. 文学常识:清代性灵派代表作品,自传体散文
3. 艺术手法:比喻、通感、细节描写
4. 核心意象:"蚊如鹤"的转化体现童心创造力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(1)张目:__________
(2)私拟:__________
答案:
(1)睁大眼睛
(2)暗自比拟
二、主旨理解
问:"物外之趣"体现了怎样的审美观?
答:强调主体心灵对客观事物的超越性想象,揭示审美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。
三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"夏蚊成雷"的修辞效果
答案:夸张手法将蚊鸣放大如雷,既写实(夏日蚊虫聚集),又为后续鹤舞想象铺垫,形成听觉到视觉的通感转换。
四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《童趣》与《浮生六记》其他篇章的语言差异
答案:本文语言简练活泼,多短句;《闺房记乐》等篇则绵密细腻,反映不同题材的表达需求。
五、拓展运用
题目:如何理解"物外之趣"对现代教育的启示?
答案示例:保护儿童不受功利思维束缚的想象力,比知识灌输更重要。教育应留白,允许非常规的观察与思考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