淮阴侯列传原文阅读
《淮阴侯列传》是《史记》中记述韩信生平的名篇,展现了汉初名将的军事才能与悲剧命运。读者可通过原文与译文的对照,理解司马迁笔下的历史叙事艺术,并探究韩信形象的深层内涵。
原文
淮阴侯列传(节选)
司马迁
信钓于城下,诸母漂。
有一母见信饥,饭信,竟漂数十日。
信喜,谓漂母曰:"吾必有以重报母。"
母怒曰:"大丈夫不能自食,吾哀王孙而进食,岂望报乎!"
译文
韩信在城墙下钓鱼,几位老妇在河边漂洗衣物。
一位老妇见韩信饥饿,便给他饭吃,连续数十日如此。
韩信高兴地对老妇说:"我将来必定重重报答您。"
老妇生气道:"男子汉不能养活自己,我是可怜你才给饭吃,难道指望报答吗?"
注释
钓于城下:韩信早年贫困,以钓鱼充饥。"钓"暗示其未遇时的落魄。
漂母(piǎo mǔ):漂洗衣物的老妇。"漂"为捶洗衣物的古称。
王孙:古代对贵族子弟的尊称,此处漂母以反语讽刺韩信。
艺术表现:通过对话展现韩信自尊与现实的矛盾,漂母的斥责暗含司马迁对韩信性格缺陷的批评。
创作背景
司马迁在元狩年间遍访淮阴故地,采集韩信轶事。当时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,诸侯王势力被削弱,司马迁通过韩信传记反思功臣与皇权的紧张关系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以"受辱-发奋-成功-陨落"为叙事主线,漂母事件是韩信性格的第一次重要刻画。
2. 语言艺术:用"怒曰"等简练对话塑造人物,漂母言语中的反讽与后来韩信被吕后诱杀形成呼应。
3. 思想内涵:揭示才能与性格的悖论,韩信军事天才与其政治幼稚构成悲剧核心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漂母饭信的情节看似平常,实为司马迁精心设计的性格伏笔。韩信接受施舍时的承诺,暴露其将人际关系工具化的倾向;而漂母"岂望报乎"的斥责,恰似对其日后居功自傲的预言。这段对话用市井语言解构了英雄神话,展现历史人物评价的复杂性。
范文二
司马迁笔下的漂母形象具有双重象征意义。作为劳动妇女,她的施粥行为体现民间朴素的道德观;作为历史旁观者,其尖锐言辞又构成对韩信命运的反讽。这种平民视角与宏大历史的交织,正是《史记》超越同时代史书的独特价值。
关于《淮阴侯列传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重点字词:漂(piǎo,捶洗衣物)、王孙(贵族子弟通称)、自食(自我供养)
文学常识:列传体例、司马迁"发愤著书"说、汉代郡国并行制背景
意象分析:"钓"象征未遇,"漂"暗示动荡,"报"字埋下政治隐患
史实关联:韩信与萧何、张良的对比,楚汉战争中战略决策的细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(1)竟漂数十日:__________
(2)吾哀王孙而进食:__________
答案:
(1)连续
(2)贵族子弟
解析:"竟"表时间延续,"王孙"需结合语境理解反讽意味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漂母斥责韩信的话反映了怎样的社会观念?
答案:体现汉代平民重视自立自强的道德观,反对功利性的人际交往。
解析:需联系"大丈夫不能自食"的训诫,揭示当时的社会价值观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《淮阴侯列传》与《项羽本纪》在塑造悲剧英雄时有何不同?
答案:韩信悲剧源于性格缺陷,项羽悲剧源于时代局限;司马迁对韩信有更多批评,对项羽则带有惋惜。
解析:比较两者"天亡我"与"悔不用蒯通计"的临终话语差异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"岂望报乎"这句话的表现力。
答案:使用反诘语气强化批判性,四字短句斩截有力,凸显漂母道德上的优越感。
解析:注意语气词"乎"的情感色彩及对话的戏剧性效果。
五、拓展运用
题目:结合现代社会,谈谈"大丈夫不能自食"的现实意义。
答案示例:强调个人自立的重要性,批判依赖心理;但需注意古代"自食"概念与现代就业环境的差异。
解析:避免简单比附,应进行古今价值观的辩证分析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