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草原文化知识普及

草原文化知识普及

时间:2025-11-24 18:34:28

草原文化知识普及:敕勒歌的天地人

引导语:北朝民歌《敕勒歌》以简练笔法勾勒草原壮阔图景,展现游牧民族对自然的敬畏与生命力的讴歌。

原文

《敕勒歌》 北朝民歌

敕勒川,阴山下。

天似穹庐,笼盖四野。

天苍苍,野茫茫,

风吹草低见牛羊。

译文

敕勒族生活的平原,紧靠着巍峨的阴山。

天空像巨大的圆顶帐篷,笼罩着无边原野。

天色深青,原野辽阔,

风过时草浪低伏,现出成群的牛羊。

注释

敕勒川:敕勒族聚居的平原地带,今内蒙古河套地区

穹庐(qióng lú):游牧民族使用的圆形毡帐

见(xiàn):同"现",显露

"天似穹庐":以生活器物喻自然,体现游牧思维特质

末句动态描写:展现草原生态的和谐共生

创作背景

公元5世纪北魏时期,鲜卑族统治北方草原。这首民歌最早由鲜卑语转译,后收录于《乐府诗集》,反映游牧文明"天人合一"的宇宙观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:由静(山川)到动(风吹),空间上自下而上(川-山-天),再由上而下(天-野-草-牛羊)

2. 语言:白描手法,"苍苍""茫茫"叠词强化苍茫感

3. 思想:将自然景观与生存状态紧密结合,体现草原民族的生命意识

4. 艺术:27字浓缩草原典型意象,末句如电影镜头般具有画面张力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:游牧文明的视觉密码

诗中"穹庐"的比喻堪称游牧文明的视觉符号。不同于农耕文明"天圆地方"的抽象认知,敕勒人用具体的生活经验理解宇宙——天空就是倒扣的毡帐。这种思维方式在"笼盖四野"的动词运用中进一步强化,"笼盖"既描摹天空的压迫感,又暗含帐篷庇护族群的双重意蕴。当后世文人用"天如盖"典故时,往往忽略其源自草原的生活实感。

范文二:生态智慧的早期表达

末句"风吹草低见牛羊"展现草原生态系统的精妙平衡。风作为自然力的象征,既摧折牧草又揭示生命(牛羊),这种辩证关系被南朝文人删改本改作"风吹草低现牛羊",用"现"字削弱了原始文本中"见"的主动观察意味。原始版本中人与自然构成互动关系:风是媒介,草是屏障,牛羊才是草原真正的主人,这种层次分明的生态叙事,比现代生态文学早了一千余年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文学常识:我国最早记录游牧生活的民歌,乐府诗代表作

关键字词:穹庐(qióng lú)、见(xiàn)、敕勒(chì lè)

意象体系:阴山(地理标识)、牛羊(经济形态)、穹庐(文化符号)

意境特征:雄浑壮阔中见生活气息

表现手法:白描、比喻、动静结合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
(1)笼盖:__________

(2)见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像帐篷一样覆盖

(2)同"现",显露

解析:需结合游牧生活背景理解词义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天苍苍,野茫茫"营造了怎样的意境?

答案:通过叠词营造出草原辽阔无边的空间感,天色与原野的青色交融,展现游牧民族对自然的敬畏。

解析:色彩与空间的叠加产生雄浑的审美效果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敕勒歌》与《汉乐府·江南》的意象运用差异

答案:《敕勒歌》选取穹庐、阴山等北方意象,风格粗犷;《江南》选用莲叶、鱼戏等水乡意象,风格婉约。二者共同点在于都通过典型物象展现地域特征。

解析:地理环境决定文学意象的选择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如何用《敕勒歌》理解"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"的理念?

答案示例:诗中展现的草原生态美与生产美(牛羊)的统一,印证了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共生关系。敕勒人眼中,穹庐般的天空既是精神图腾,也是畜牧业的保障,这种古老智慧对当代仍有启示。

解析:传统文化资源可为现代议题提供阐释维度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