播种希望的日子原文课文
本文围绕经典古诗《悯农》展开,通过原文呈现、译文对照、深度解析及考试应用,系统展现唐代诗人李绅对农事的深刻观察与人文关怀。
原文
悯农二首·其一
[唐] 李绅
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。
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。
译文
正午时分顶着烈日锄地,汗水滴入禾苗下的泥土。
谁能知道碗中的米饭,每一粒都凝结着辛劳。
注释
锄禾日当午:描绘农民酷暑劳作的场景,"当午"强调时间节点。
汗滴禾下土:通过细节特写展现劳动强度,"滴"字具象化艰辛。
谁知盘中餐:转折设问引发读者反思,"餐"指代粮食作物。
粒粒皆辛苦:双关修辞,"粒粒"既指米粒又暗喻劳动点滴。
创作背景
唐宪宗元和年间,李绅目睹连年旱灾后民生凋敝。时任国子监助教的诗人深入关中农村考察,将所见所感凝练为组诗。此时唐朝均田制瓦解,农民赋税沉重,诗作具有强烈现实批判性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前两句白描写实,后两句哲理升华,形成"场景-感悟"的经典模式。
2. 语言艺术:动词"锄""滴"精准有力,量词"粒粒"强化视觉冲击。
3. 思想内涵:突破传统田园诗审美框架,直指社会分配不公问题。
4. 历史价值:开创中唐新乐府诗派"即事名篇"的创作范式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李绅以显微镜般的观察力捕捉劳动瞬间。烈日与汗珠的强烈对照,构成极具张力的画面空间。"谁知"的诘问打破读者旁观者身份,迫使城市阶层直面农业文明真相。末句"辛苦"与首句"锄禾"形成闭环结构,使全诗成为完整的警示。
范文二
诗中隐藏着精妙的时间维度。"当午"是太阳运行至顶点的时刻,暗示着能量转换的临界点。汗滴入土的垂直运动,与盘中餐的水平陈列形成空间蒙太奇。这种四维叙事将农耕文明的周期性苦难凝结为永恒的人文拷问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字词注音:锄(chú)禾 当(dāng)午 餐(cān)
2. 文学常识:新乐府运动代表作家,与元稹、白居易并称"元白诗派"
3. 艺术手法:细节描写、设问修辞、以小见大
4. 思想主旨:反映农民疾苦,倡导节俭美德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当午:__________
(2)皆:__________
答案:
(1)正午时分
(2)全都
二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"汗滴禾下土"的描写效果。
答案:通过汗珠下落的动态细节,具象化劳动强度。"滴"字既表现重力作用下的垂直轨迹,又暗示劳动时间的持续积累,为后文"辛苦"作铺垫。
三、比较阅读
题目:对比《悯农》与陶渊明《归园田居》的创作视角差异。
答案:李绅采用第三方观察视角,重在揭示社会问题;陶渊明采用第一人称体验视角,重在抒发个人志趣。前者具有批判现实特征,后者体现浪漫情怀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