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树洞里原文完整版:苏轼《定风波·莫听穿林打叶声》深度解析
引导语:本文完整呈现苏轼《定风波·莫听穿林打叶声》原作及白话译文,详解创作背景与艺术特色,附鉴赏范文与考试重点,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展现旷达人生态度的经典词作。
原文
定风波·莫听穿林打叶声
[宋] 苏轼
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。
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。
料峭春风吹酒醒,微冷,山头斜照却相迎。
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。
译文
不必在意那穿透树林、敲打树叶的雨声,何不吟咏长啸缓步前行。
竹杖草鞋比骏马更轻便,有何可惧?披一袭蓑衣笑对烟雨度过此生。
带着寒意的春风将酒意吹散,微觉清冷,山头的斜阳正迎面相照。
回望方才风雨萧瑟之处,归去时,已无所谓风雨或天晴。
注释
穿林打叶声:形容急雨敲击林木的声响。"穿""打"二字凸显雨势之急。
吟啸(yín xiào):吟咏长啸,表现旷达姿态。魏晋名士常用此举止抒怀。
芒鞋(máng xié):草编鞋子,与"竹杖"共同构成隐者意象。
一蓑烟雨:蓑衣代指隐逸生活,"任平生"体现超脱生死的人生态度。
料峭(liào qiào):形容春风中残留的寒意,与"斜照"形成冷暖对比。
萧瑟:风雨吹打草木的凄凉状,此处暗喻正织挫折。
创作背景
元丰五年(1082)苏轼贬谪黄州期间作。此前因"乌台诗案"险遭死罪,最终贬为团练副使。词中"烟雨"实指正织风雨,"山头斜照"暗喻人生转机,展现作者历经磨难后的精神超越。
作品解析
1. 双关艺术:表层写途中遇雨,深层抒写面对正织打击的豁达。"风雨""晴"既是自然现象,也是人生境遇象征。
2. 对比手法:"穿林打叶"的急促与"吟啸徐行"的从容形成强烈反差,强化主体精神境界。
3. 哲学升华:末句"也无风雨也无晴"体现禅宗"不二法门"思想,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。
4. 语言特色:口语化表达中见深意,"谁怕""微冷"等词活现作者神情,开创词体新境界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这首词最动人处在于将日常场景转化为哲学思辨。上阕"竹杖芒鞋"的平民化意象解构了传统士大夫的价值标准,通过"轻胜马"的对比,宣告精神自由胜过物质地位。下阕"斜照相迎"的温暖意象与"微冷"的体感形成张力,暗示苦难中永存希望。最终"无风雨无晴"的彻悟,完成了从现实境遇到生命境界的飞跃。
范文二
苏轼用声音构建全词意境。开篇"穿林打叶"的嘈杂雨声,被"吟啸"的人声从容化解;中段"料峭春风"的呼啸声与结尾"萧瑟"的余音,共同组成人生困境的听觉象征。而"谁怕"的设问犹如乐章中的强音,打破自然力量的压迫感。这种以声写境的手法,比视觉描写更直接地冲击心灵,展现作者"声音哲学"的独特审美。
关于《定风波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重点字词:料峭(liào qiào)、芒鞋(máng xié)、萧瑟(xiāo sè)、吟啸(yín xiào)
文学常识:创作于元丰五年黄州时期,是苏轼豪放词代表作,体现"以诗为词"的革新精神。
核心意象:"烟雨"象征人生磨难,"斜照"隐喻希望,"蓑衣"代表隐逸情怀。
哲学思想:融合儒家的担当、道家的超脱与佛家的空观,形成"超然物外"的人生观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词中的意思:
(1)何妨:__________
(2)任平生:__________
答案:
(1)为什么不
(2)度过一生
解析: "何妨"是反诘语气,"任"字体现主动选择的人生态度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 "一蓑烟雨任平生"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境界?
答案: 表现笑对人生磨难的超然态度,将风雨视为生命常态的豁达胸襟。
解析: "任"字是关键,显示主体对逆境的掌控力,非被动承受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 比较本词与柳永《雨霖铃》中"雨"意象的差异。
答案: 苏轼词中"雨"是磨砺精神的媒介,最终被超越;柳永词中"雨"是离愁的催化剂,强化伤感情绪。前者豪放后者婉约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 分析"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"的哲理内涵。
答案: 体现超越二元对立的生命智慧,当主体精神足够强大时,外在的顺逆得失皆可等量齐观。
五、拓展运用
题目: 如何用本词思想理解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?
答案示例: 启示我们既要积极面对挑战("吟啸徐行"),又要保持心理距离("谁怕"),最终达到不为外物所累的境界("无风雨无晴")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