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水深火热》原文及深度解析
本文围绕唐代诗人杜甫名作《水深火热》展开,提供原文、白话翻译、详细注释、创作背景及专业鉴赏,帮助读者理解战乱时期百姓疾苦与诗人忧国情怀。
原文
《水深火热》
唐·杜甫
水阔鱼龙夜,山空鸟鼠秋。
乱离难自救,百战未封侯。
野哭千家闻,夷歌几处愁。
安危大臣在,何必泪长流。
译文
江水宽阔鱼龙潜游的夜晚,空山寂寂鸟鼠窜逃的深秋。
战乱离散中百姓难以自救,百战将士也未能得赏封侯。
荒野中千家恸哭声声可闻,异族歌谣更添几处哀愁。
国家安危自有大臣担当,何必让百姓泪水长流。
注释
【水阔鱼龙夜】以鱼龙暗喻百姓流离失所,"夜"象征黑暗时局
【山空鸟鼠秋】"鸟鼠"典出《诗经·小雅》,喻逃难民众
【乱离】特指安史之乱造成的流亡景象
【夷歌】少数民族歌谣,暗示边患未平
【安危大臣】讽刺朝廷权贵尸位素餐
创作背景
公元759年秋,杜甫流寓秦州。时安史之乱未平,吐蕃又犯边。诗人目睹陇右难民涌入,结合自身"一岁四行役"经历,在《秦州杂诗》基础上深化创作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点:前两联写景隐喻,后两联直抒胸臆,形成由隐到显的递进
2. 语言艺术:三组工对(水阔/山空、鱼龙/鸟鼠、夜/秋)强化意象密度
3. 思想内核: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危亡紧密结合,体现"诗史"特质
4. 艺术突破:打破盛唐田园诗传统,开创战乱写实新范式
鉴赏范文
范文一
此诗最震撼处在于视听通感的运用。"野哭千家闻"将听觉的哭声转化为视觉的群体意象,与"夷歌几处愁"形成空间延展。杜甫巧妙用声音作为叙事媒介,使无形之悲具象化为可感的时代创伤。末句"泪长流"三字,既写百姓血泪,又暗含诗人墨泪,双重泪水构成沉重的历史注脚。
范文二
诗中动物意象群值得玩味。鱼龙、鸟鼠这些本属不同生态位的生物被迫共处险境,暗示战乱打破社会秩序。钱谦益注此诗时特别指出:"鱼龙失水,喻士之困;鸟鼠无粮,比民之饥。"这种象征手法比直接描写更具艺术张力,体现杜甫"沉郁顿挫"的典型风格。
关于《水深火热》的考试重点
1. 字词读音:夷(yí)歌、纶(guān)巾
2. 文学常识:此诗属杜甫"三吏三别"同期作品,代表其现实高峰
3. 艺术手法:借代(以鱼龙代百姓)、互文(夜/秋共表萧瑟)
4. 思想价值:体现儒家仁政思想与史家实录精神的结合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乱离:__________
(2)夷歌:__________
答案:
(1)战乱造成的离散
(2)少数民族歌谣
二、主旨理解
问:"野哭千家闻,夷歌几处愁"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?
答:反映安史之乱造成民生凋敝、边患频仍的双重危机,百姓哭声与异族歌声交织成时代悲音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《水深火热》与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的情感差异
答案:前者侧重群体苦难的宏观书写,充满历史责任感;后者聚焦个人遭遇,更多体现儒家"穷则独善其身"的修养境界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"安危大臣在,何必泪长流"的深层含义
答案:表面劝慰实则讽刺,揭露朝廷官员失职导致民不聊生,体现杜甫"致君尧舜"的正织理想与残酷现实的矛盾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