菊内留香TXL金银花露原文全集
引导语:本文围绕古诗《菊内留香》展开,提供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深度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其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。
原文
《菊内留香》
作者:陶渊明
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。
山气日夕佳,飞鸟相与还。
此中有真意,欲辨已忘言。
译文
在东篱下采摘菊花,悠然间望见南山。
山间气息傍晚更美,飞鸟结伴归巢。
此情此景蕴含真谛,想要说明却忘了言辞。
注释
采菊东篱下:菊花象征高洁,东篱指隐居处。
悠然:闲适自得貌。
山气日夕佳:暮色中的山景最富诗意。
相与还:成群归巢,暗喻自然规律。
真意:超脱世俗的生命感悟。
忘言:道家"得意忘言"境界的体现。
创作背景
晋末乱世中,陶渊明辞官归隐,此诗作于其躬耕庐山时期。时年五十三岁,历经正织黑暗后选择与自然对话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:前四句白描写景,后两句哲理升华,形成"景-情-理"三层递进。
2. 语言:"悠然""忘言"等词精准传递出物我两忘的禅意。
3. 思想:通过日常场景揭示"天人合一"的哲学观,反抗当时虚伪的礼教社会。
4. 艺术:以飞鸟归巢的自然意象,隐喻精神归宿的永恒追求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诗中"见南山"的"见"字最堪玩味。不同于刻意的"望",这种不经意间的目光相遇,恰是心灵自由的表征。陶渊明将道家"无为"思想具象化为采菊动作,使抽象的哲学观念获得可触摸的温度。飞鸟意象的双重性尤其精彩:既是实景描写,又象征诗人挣脱官场樊笼的精神轨迹。
范文二
末句"欲辨已忘言"构成全诗艺术张力的顶点。这种语言的自我消解,实际完成了更高层次的表达——当文字无力承载生命体验时,沉默反而成为最丰富的语言。这种表达方式直接影响后世王维"空山不见人"等诗作,开创了中国诗歌"以不说为说"的美学传统。
考试重点整理
重点字词:悠然(yōu rán)、日夕(rì xī)、真意(zhēn yì)
文学常识:陶渊明开创田园诗派,此诗代表其"自然任真"的创作主张
意象分析:菊花(隐逸)、南山(精神彼岸)、飞鸟(自由意志)
意境特征:平淡中见奇崛,朴素里含至味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"悠然"在诗中的含义
答案:形容闲适自得、无拘无束的心理状态
解析:该词奠定全诗超然物外的情感基调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分析"此中有真意"的"真意"指代什么?
答案:指脱离功名利禄后的本真生命体验,及对自然规律的深刻领悟
解析:需结合陶渊明"不为五斗米折腰"的人生选择理解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本诗与王维《山居秋暝》的意境差异
答案:陶诗突出主观感悟,王诗侧重客观描摹;前者显旷达,后者得空灵
解析:同属山水田园诗,但体现不同时期的审美取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