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水泄不通TXL金银花原文免费阅读版

水泄不通TXL金银花原文免费阅读版

时间:2025-11-25 08:20:02

水泄不通TXL金银花原文免费阅读版

本文围绕唐代诗人杜甫的经典诗作《春望》展开,通过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多维度解析,展现战乱年代的家国情怀与诗歌艺术。

原文

《春望》唐·杜甫

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

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

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

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。

译文

国家残破山河依旧,长安春色草木丛生。

感伤时局见花落泪,离恨声中闻鸟惊心。

战火已延续三个月,家信珍贵价值万金。

白发越搔越发稀疏,几乎难以插住发簪。

注释

【国破】指安史之乱后长安沦陷。"破"字凸显政权崩塌的惨烈。

【草木深】反衬手法,用植被疯长暗示人烟稀少,读作cǎo mù shēn。

【花溅泪】移情于景的典范,"溅"(jiàn)字使抽象悲情具象化。

【抵万金】夸张修辞,家书"抵"(dǐ)字强调乱世亲情无价。

【不胜簪】细节描写,"簪"(zān)为古代束发工具,暗示衰老焦虑。

创作背景

公元757年春作于沦陷的长安。时值安史之乱第三年,杜甫因谏言被俘,目睹都城满目疮痍。此前其幼子饿死,妻子音讯全无,个人命运与国家存亡在此诗中深度交织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前四句写景抒情,后四句叙事寄怀,形成"景-情-事-理"的经典架构。

2. 语言艺术:五处工对(如"国破"对"城春")体现律诗精髓,"溅""惊"等动词极具张力。

3. 思想内涵:将个体伤痛升华为时代悲歌,开创"以微知著"的诗范式。

4. 意象运用:草木、烽火、白发等意象群构成乱世画卷,末句以身体细节折射精神创伤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杜甫用"山河在"与"草木深"的永恒自然反衬人事无常,形成哲学层面的对照。花鸟本为悦目之物,却因诗人主观情感的投射成为伤心媒介。这种"乐景写哀"的手法,比直接描写断壁残垣更具艺术感染力。尾联的"白发"既是生理特征,更是精神煎熬的物化象征,完成从宏大叙事到个体生命的视角转换。

范文二

诗中数字运用暗藏匠心。"三月"说明战事持久,"万金"凸显亲情珍贵,两个数量词形成时间与价值的双重对照。司马光在《温公续诗话》中特别称许"家书抵万金"句,认为其"十字可抵一部《离骚》"。这种将私人体验升华为普遍情感的能力,正是杜甫超越同时代诗人的关键。元代方回评此诗"四十字具一部《唐书》",正道出以小见大的史诗品格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文学常识:安史之乱(755-763)、律诗四联名称(首颔颈尾)、沉郁顿挫风格

2. 重点字词:搔(sāo)、簪(zān)、抵(dǐ)、溅(jiàn)的准确书写与释义

3. 艺术手法:对仗、移情、夸张、细节描写在诗中的具体体现

4. 意象系统:烽火(战争)、家书(亲情)、白发(衰老)的象征意义

5. 诗史地位:代表盛唐向中唐转折时期的思想特征,被誉为"杜诗压卷之作"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
(1)感时:__________

(2)浑欲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为时事而感伤

(2)简直要

解析:"感时"需结合"溅泪"理解情感强度,"浑"在唐诗中多作程度副词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白头搔更短"反映出诗人怎样的心理状态?

答案:通过抓挠白发导致头发稀疏的细节,表现诗人忧国思家的焦虑痛苦,以及无力改变现状的绝望感。

解析:身体描写是杜诗表达心理的独特方式,需结合"不胜簪"的象征意义作答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《春望》与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情感表达有何不同?

答案:同写战乱,《春望》沉痛压抑,用反衬手法;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直抒快意,以"白日放歌"的奔放表达胜利喜悦。前者重意象暗示,后者重情感宣泄。

解析:两诗分别作于安史之乱中期和末期,时代背景决定情感基调差异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"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"的艺术效果。

答案:用时间量词"三月"强化战事持久,以"万金"夸张家书珍贵,数字对比形成强烈张力。平实语言中蕴含乱世百姓的共同期盼,具有超越时代的感染力。

解析:注意"连""抵"两个动词对句子力度的提升作用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