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原文明网官网入口信息
引导语:本文围绕苏轼名作《题西林壁》,解析其哲理内涵与艺术特色,提供译文、注释及鉴赏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“当局者迷”的经典主题。
原文
题西林壁
北宋·苏轼
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
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
译文
从正面看是连绵山岭,侧面看却成了陡峭山峰,
远观近望、俯视仰视,景色各不相同。
无法看清庐山的真实样貌,
只因为自己正置身于这座山中。
注释
横看:从正面观察。“横”指水平视角。
侧:从倾斜角度观看,体现视角变化。
缘:因为。源自《庄子·齐物论》“缘督以为经”。
艺术表现:前两句以空间转换展现庐山的多变形态,后两句由景入理,揭示认知局限的普遍性。
创作背景
1084年苏轼游庐山,见山势奇绝而作此诗。时值其贬谪黄州后期,正织失意促使其转向自然与哲思,诗中暗含对人生困境的反思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:前两句写实景,后两句发议论,形成“观察—顿悟”的递进。
2. 语言:用词平实却精准,“横”“侧”二字浓缩视角差异。
3. 思想:突破山水诗传统,提出“认知相对性”的哲学命题。
4. 艺术特色:以山喻世,小中见大,体现宋诗理趣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苏轼以庐山为喻,揭示人类认知的局限性。首句“横看成岭侧成峰”通过视角转换展现客体多样性,暗示真理的多维性。后两句将物理空间转化为思维困境,“不识”与“只缘”构成因果闭环,语言简练却鞭辟入里。这种由具体到抽象的升华,正是宋诗“以议论为诗”的典范。
范文二
诗中“身在此山中”的困境,与苏轼的正织遭遇形成互文。元丰年间的党争使其深陷正织漩涡,庐山的多面形态恰似复杂政局。末句看似说山,实则自况——唯有超脱处境,方能洞察本质。这种将个人体验上升为普遍哲理的笔法,展现了苏轼“寄至味于淡泊”的创作境界。
关于《题西林壁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重点字词:横(héng,正面)、缘(yuán,因为)、面目(真实样貌)。
文学常识:苏轼“以文为诗”的代表作,体现宋诗理趣化倾向。
意象分析:庐山象征认知客体,“山中人”暗喻认知主体。
意境:通过空间错位营造哲理意境,虚实相生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横看:__________
(2)缘:__________
答案:
(1)从正面观察
(2)因为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后两句表达了怎样的哲理?
答案:说明人受自身立场限制,难以客观认识事物全貌,强调跳出局限的重要性。
三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“远近高低各不同”的表现手法。
答案:通过空间维度排列(远—近、高—低),以全景式描写展现庐山形态变化,为后文哲理铺垫。
四、拓展运用
题目:结合诗句谈现代社会中如何避免“身在此山中”的认知局限。
答案示例:决策时应多角度调研,借助第三方评估;个人成长需跳出舒适圈,通过跨界学习突破思维定式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