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承子液金银花原文在线阅读
本文围绕古代诗人李商隐的经典诗作《金银花》,从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到创作背景与艺术鉴赏进行全面解析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托物言志的佳作。
《金银花》唐·李商隐
金英翠萼晓霜寒,
银蕊琼枝夜露残。
父承子液传香远,
不及春风一夜欢。
译文
金色花瓣翠绿花萼迎着寒霜绽放,
银色花蕊如玉枝干沾染夜露未干。
父辈延续子辈精粹使香气远播,
却比不上春风一夜吹拂的绚烂。
注释
金英翠萼:金银花黄色花瓣与绿色花托的拟物化描写,突显其高贵质地。
父承子液:典出《齐民要术》嫁接技术,暗喻文化传承中代际延续的艰辛。
琼枝:化用《楚辞·离骚》"折琼枝以继佩",赋予植物人格化特征。
不及句:转折性收束,揭示自然生命力超越人为传承的哲学思考。
创作背景
唐宣宗大中六年(852年),李商隐因卷入牛李党争被贬郑州。目睹庭院金银花经霜不凋的特性,联想到自身虽承家学却仕途坎坷,遂作此诗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色:前二句工笔写实,后二句转虚入理,形成由物及人的递进式结构。
2. 语言艺术:"金""银""翠""琼"等字构建冷色调意象群,与末句"春风"形成色彩与温度的双重对比。
3. 思想内涵:通过植物遗传现象,表达对文化传承局限性的深刻反思。
范文一
李商隐以植物学家般的精确观察开篇,"金英翠萼"与"银蕊琼枝"的工整对仗,既符合金银花双色并存的生物特征,又暗含价值判断的矛盾性。第三句"父承子液"将生物学现象提升至文化哲学高度,揭示知识传承中代际损耗的必然性。末句突发奇想,以春风隐喻自然规律的无情,形成对人为努力的价值消解。这种由具象到抽象的思维跃迁,正是晚唐哲理诗的典型特征。
范文二
诗中隐藏着双重悖论:金银花能抗霜寒却惧春风,父辈传承反不如自然馈赠。这种矛盾实则是诗人对自身命运的隐喻——作为令狐楚嫡传弟子却未能施展抱负。钱谦益《列朝诗集》评此诗"托微物以见大义",正是看出其中蕴含的士人困境。尤其"传香远"与"一夜欢"的时空对比,将文化积累的漫长与机遇转瞬即逝的特性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关于《金银花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重点字词:萼(è)、蕊(ruǐ)、琼(qióng)、缘(yuán)
文学常识:李商隐咏物诗三大特征——隐喻性、矛盾性、哲理化
意象体系:金银(价值)—霜露(磨难)—春风(机遇)的三重意象对照
艺术手法:拟物修辞(父承子液)、虚实转换(后两句突转)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琼枝:__________
(2)不及:__________
答案:
(1)美玉般的枝条
(2)比不上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父承子液传香远"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文化观?
答案:既肯定文化传承的价值,又清醒认识到其局限性,体现晚唐知识分子对传统价值的辩证思考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《金银花》与杜牧《紫薇花》在咏物手法上的异同
答案:同:均采用托物言志手法。异:李诗侧重哲理升华,杜诗偏向情感抒发;李诗意象冷峻,杜诗色彩明丽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"不及春风一夜欢"的深层含义
答案:表面写植物生长规律,实则揭示历史机遇比个人努力更关键的生存哲学,反映诗人对命运无常的深刻认知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