浇灌母亲肥沃的土地——古诗《悯农》深度解析
本文围绕唐代诗人李绅代表作《悯农》,系统解析其农耕主题、艺术特色及思想内涵,提供逐句注释、创作背景与鉴赏范例。
悯农(其一)·李绅
锄禾日当午,
汗滴禾下土。
谁知盘中餐,
粒粒皆辛苦。
译文
正午烈日下弯腰锄地,
汗水不断滴落田间。
有谁明白碗中米饭,
每一粒都凝结艰辛。
注释
锄禾:锄去禾苗周围杂草(禾:hé,谷物幼苗)
日当午:正午时分(当:dāng,正值)
盘中餐:碗里的饭食(餐:cān,典故出自《孟子》"箪食壶浆")
艺术表现:白描手法直击农耕场景,"滴"字强化视觉冲击
创作背景
唐德宗贞元年间,李绅目睹关中旱灾后农民"足蒸暑土气,背灼炎天光"的劳作场景,结合自身早年贫寒经历创作。当时土地兼并严重,"四海无闲田,农夫犹饿死"成为社会写照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色:四句三层递进,由劳动场景转入哲理思考
2. 语言艺术:"汗滴"与"粒粒"形成微观意象对照
3. 思想内涵:突破传统田园诗审美,揭示农业生产本质
4. 历史价值:开创中唐新乐府诗"歌诗合为事而作"先河
鉴赏范文
范文一
李绅以病理学家般的精准,解剖了粮食生产的生命过程。正午阳光在诗中不仅是自然现象,更是社会现实的聚光灯。"滴"字的垂直运动轨迹,将汗水的物理下落转化为价值凝结的象征。末句的"粒粒"量化了抽象辛苦,这种微观叙事在盛唐诗歌中极为罕见。
范文二
诗人构建起"天-人-地"的垂直空间:烈日在上,农夫居中,禾苗在下。三个意象通过汗水的滴落形成物质循环。这种空间结构暗合《周易》"观乎天文以察时变"的认知方式,但将观察对象从星象转为农事,体现中唐文学的现实转向。
考试重点整理
字词读音:锄(chú) 禾(hé) 餐(cān)
文学常识:新乐府运动代表作品,与《卖炭翁》并称"中唐双璧"
意象体系:烈日(严酷环境)、汗水(劳动付出)、米粒(成果转化)
核心哲理:物质生产与价值创造的辩证关系
重点试题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"当午"在诗中的含义
答案:正午时分(强调特定时间节点的环境特征)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分析后两句的修辞效果
答案:设问句式引发思考,"粒粒"叠词强化个体价值认知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对比陶渊明《归园田居》的创作视角差异
答案:陶诗采用参与者视角抒发闲适,李诗运用观察者视角揭示现实
四、名句赏析
题目:解读"汗滴禾下土"的动作描写
答案:垂直动态描写形成视觉冲击,奠定全诗凝重基调
五、拓展运用
题目:联系当代粮食安全问题谈古诗现实意义
答案示例:提醒物质丰裕时代仍需保持对生产劳动的敬畏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