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杜鹃无香的故事原文

杜鹃无香的故事原文

时间:2025-11-13 19:41:05

杜鹃无香:古典诗文中被遗忘的幽怨意象考

本文通过解析唐代诗人张泌《杜鹃无香》诗作,揭示古典文学中杜鹃意象的特殊表达。读者将了解该诗的完整文本、白话译文、创作背景及深层艺术价值。

原文

《杜鹃无香》唐·张泌

蜀国曾闻子规鸟,

宣城还见杜鹃花。

一叫一回肠一断,

三春三月忆三巴。

译文

在蜀地曾听过子规鸟的啼鸣,

于宣城又见杜鹃花绽放。

每声啼叫都令人肝肠寸断,

阳春三月总怀念蜀地故乡。

注释

子规鸟:即杜鹃鸟,古称"杜宇",相传为蜀王杜宇魂魄所化。

三巴:汉代对巴郡、巴东郡、巴西郡的合称,代指蜀地。

"一叫一回"句:运用顶真修辞,强化声泪俱下的悲怆感。

数字对仗:"一叫一回"与"三春三月"形成精巧的数字对偶。

创作背景

张泌晚年流寓江南时所作。安史之乱后,大批蜀地文人被迫离乡,诗中"忆三巴"正是这种时代创伤的写照。唐代文人普遍将杜鹃视为乡愁载体,李白《宣城见杜鹃花》亦属同类题材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前两句空间转换形成今昔对比,后两句时间意象烘托永恒乡愁。

2. 语言艺术:数字对仗工稳而不板滞,"断"字既指肠断亦暗喻蜀道之险。

3. 思想内涵:突破杜鹃啼血的传统意象,开创"无香"的新审美维度。

4. 艺术特色:视觉(花)与听觉(鸟)的通感运用,强化了记忆的立体感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张泌此诗最妙处在"无香"的留白处理。传统杜鹃意象多着墨于"啼血"的悲壮,此诗却聚焦花朵"无香"的特性。这种反常态的书写,实则暗喻离乡文人精神家园的荒芜。三、四句数字的精密对应,构成时空的双重囚笼,使寻常的思乡主题获得哲学深度。

范文二

诗中存在三重意象转换:鸟鸣化为花影,声音转为视觉,蜀地变成江南。这种多维度的意象流动,典型体现唐代近体诗"咫尺万里"的艺术追求。值得注意的是,"无香"并非实指杜鹃花真的无香气,而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外化——在漂泊者眼中,再美的异乡风物也缺乏故土的温暖气息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文学常识:张泌属"花间派"后期诗人,该诗收录于《全唐诗》卷742。

关键意象:杜鹃(子规)在古典文学中常与亡国、思乡、悲苦相关联。

艺术手法:顶真修辞(一叫一回)、数字对仗、通感运用。

历史背景:安史之乱后文人南迁的群体记忆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"三巴"在诗中的具体含义。

答案:指古代蜀地的三个行政区划(巴郡、巴东郡、巴西郡),代指诗人故乡蜀地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分析"一叫一回肠一断"的艺术效果。

答案:通过声音与身体的通感联想,将抽象的乡愁转化为具象的生理痛苦,增强感染力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张泌与李白杜鹃题材诗的异同。

答案:同:均借杜鹃抒写乡愁。异:李白诗雄奇奔放,突出时空跨越;张泌诗含蓄深沉,强调心理体验。

四、名句赏析

题目:赏析"三春三月忆三巴"的创作特色。

答案:三个"三"字形成特殊韵律,既点明时节特征,又通过重复强化思念之情,语言精炼而意蕴丰厚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