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词> 【古词】《汤头歌诀》原文及翻译

【古词】《汤头歌诀》原文及翻译

时间:2025-11-20 16:03:15

【古词】《汤头歌诀》原文及翻译

《汤头歌诀》是清代医家汪昂编撰的中医方剂学入门经典,以歌谣形式归纳常用方剂组成与功效,语言通俗易记,对中医传承影响深远。本文提供原文、白话翻译及深度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其医学价值与文学特色。

原文

《汤头歌诀·四君子汤》

【清】汪昂

四君子汤中和义,

参术茯苓甘草比。

益以夏陈名六君,

祛痰补气阳虚饵。

译文

四君子汤体现中和之道,

人参、白术、茯苓与甘草配伍。

加入半夏、陈皮即成六君子汤,

能祛痰补气,治疗阳虚之症。

注释

参术茯苓甘草比:人参(shēn)补元气,白术(zhú)健脾,茯苓(fú líng)利湿,甘草调和诸药。"比"指配伍关系。

阳虚饵:饵(ěr)指治疗,"阳虚"指阳气不足,表现为畏寒乏力。

艺术表现:七言句式押"i"韵,"比""饵"等动词强化方剂动态调理的特点。

创作背景

康熙年间,汪昂深感方剂典籍晦涩难记,遂将《医方集解》中300余首方剂改编为歌诀。当时民间医疗资源匮乏,此类口诀极大降低了中医学习门槛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四句分别交代方剂理念、基础组成、衍生变化及适应症,逻辑严密。

2. 语言特色:采用"汤头"(方剂首味药代称)命名法,如"四君子"指人参等四味主药。

3. 医学思想:体现"君臣佐使"配伍原则,如甘草为"使药",引导诸药归经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汤头歌诀》将深奥医理转化为韵律文字,开创了中医教育新范式。"参术茯苓甘草比"一句,通过单字组合勾勒出方剂骨架,类似《诗经》的简练笔法。末句"阳虚饵"以病症为落脚点,使歌诀兼具学术性与实用性,这种"以文载医"的创作思维,在清代医学文献中独具一格。

范文二

歌诀中"中和义"三字暗含儒家思想,反映汪昂"医儒互通"的理念。后两句通过基础方到衍生方的递进,展现中医辨证加减的灵活性。值得注意的是,汪昂避免使用"痰饮""气逆"等专业术语,改用"祛痰补气"等生活化表达,这种语言改造对中医通俗化具有里程碑意义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文学常识:汪昂另著有《本草备要》,与《汤头歌诀》并称中医入门双璧。

关键字词:饵(治疗)、比(配伍)、阳虚(阳气虚弱证候)。

意象解析:"四君子"以人格化比喻突出药材的主次关系,类似"君臣"政治隐喻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
(1)比:__________

(2)饵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配伍组合

(2)治疗

解析:中医术语需结合上下文,不能按字面理解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歌诀后两句体现了中医什么治疗原则?

答案:体现"辨证论治"原则,基础方可根据症状加减化裁(如加半夏、陈皮),显示中医处方的灵活性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对比《汤头歌诀》与《药性赋》的语言风格差异

答案:《汤头歌诀》侧重方剂组成与功效的实用性描述,语言直白;《药性赋》多用比喻形容药性(如"黄连苦寒,泻心除痞"),文学性更强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