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词> 【古词】《雷公炮炙论》原文及翻译

【古词】《雷公炮炙论》原文及翻译

时间:2025-11-20 16:03:15

《雷公炮炙论》原文及翻译:中医药学的经典炮制文献

本文系统解析南北朝时期雷斅所著《雷公炮炙论》的原文、译文及学术价值,展现古代中药炮制技术的精髓。

原文

《雷公炮炙论》·雷斅

凡使甘草,须去头尾尖处,其头尾吐人。

凡修事巴豆,敲碎,以麻油并酒等煮,研膏用。

凡用桂,削去虚软甲错,取近心有味者称之。

译文

使用甘草时,必须去除头尾尖端的部分,这些部位会引起呕吐。

炮制巴豆时,需敲碎后与麻油、酒同煮,研磨成膏状使用。

选用肉桂时,削去松软粗糙的外皮,选取靠近中心有香味的部位称量。

注释

【吐人】指引发呕吐反应。"吐"读作tù,此处作使动用法。

【修事】炮制术语,指药材加工处理过程。

【甲错】形容树皮表面粗糙如鳞甲,读作jiǎ cuò。

【近心】指靠近植物主干中心部位,药效更佳。

创作背景

成书于公元5-6世纪,作者雷斅为南朝刘宋时期著名药学家。当时药物炮制技术已形成完整体系,本书总结前人经验并创新炮制方法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采用"凡使...须..."的固定句式,条理清晰。

2. 语言特色:专业术语准确,动词"削""敲""研"体现操作细节。

3. 科学价值:记载的油炙、酒炙等方法至今仍在应用。

4. 思想内涵:体现"减毒存效"的中药炮制核心理念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雷公炮炙论》展现的中药处理智慧令人叹服。以甘草炮制为例,"去头尾尖处"的记载表明古人已掌握药材不同部位药效差异。这种基于实证的经验总结,比现代植物化学研究早了一千余年。文中"吐人"的记载更体现对药物毒副作用的严谨观察,具有重要临床价值。

范文二

从文学角度看,本文虽为技术文献,却蕴含独特的语言美学。"虚软甲错"四字既准确描述肉桂表皮特征,又形成视觉与触觉的通感表达。这种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形象语言的能力,使科技文献同时具备文学感染力,代表南北朝科技文献的独特文风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【字词读音】炮(páo)炙、斅(xiào)、甲(jiǎ)错

【专业术语】修事、酒炙、麻油炙

【核心考点】中药炮制目的、减毒方法、南北朝药学成就

【意象分析】"近心有味"体现中医"以心为主"的哲学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修事:__________

(2)甲错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药材加工处理

(2)表面粗糙如鳞甲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凡使甘草,须去头尾尖处"反映什么药学原理?

答案:体现中药"去毒存效"的炮制原则,去除毒性部位保留有效成分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雷公炮炙论》与《本草纲目》的记载方式差异。

答案:前者侧重操作流程记载,语言简练;后者包含药物形态、产地等综合信息,体例更完备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"取近心有味者称之"的科学内涵。

答案:表明古人已认识植物有效成分分布规律,中心部位常含更高活性物质,体现精准用药思想。

五、拓展运用

题目:如何用《雷公炮炙论》思想指导现代中药研究?

答案:传统炮制经验可为现代药物提纯提供方向,如通过化学分析验证"头尾吐人"的物质基础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