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【古文】《桃花源记》原文及翻译(陶渊明)

【古文】《桃花源记》原文及翻译(陶渊明)

时间:2025-11-20 16:03:15

【古文】《桃花源记》原文及翻译(陶渊明)

《桃花源记》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经典散文,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。本文将通过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鉴赏,解读其避世思想与文学价值。

原文

《桃花源记》

陶渊明

晋太元中,武陵人捕鱼为业。缘溪行,忘路之远近。

忽逢桃花林,夹岸数百步,中无杂树,芳草鲜美,落英缤纷。

渔人甚异之,复前行,欲穷其林。

林尽水源,便得一山,山有小口,仿佛若有光。

便舍船,从口入。初极狭,才通人。复行数十步,豁然开朗。

译文

东晋太元年间,武陵有个以捕鱼为生的人。他沿着溪水划船,忘记了路程的远近。

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,两岸数百步内没有杂树,芳草鲜嫩美丽,落花纷飞。

渔人对此感到惊奇,继续前行,想走到桃花林的尽头。

桃林尽头是溪水发源处,出现一座山,山有小洞口,隐约透出光亮。

渔人弃船入洞。起初极狭窄,仅容一人通过。再走几十步,突然变得开阔明亮。

注释

太元:东晋孝武帝年号(376-396年)。

武陵:今湖南常德一带。

落英:落花。"英"古义指花,非英雄。

豁然开朗:由狭窄突然转为开阔,暗喻理想世界的发现。

此段通过空间转换的描写,暗示现实与理想的对立,体现陶渊明"小国寡民"的政治理想。

创作背景

陶渊明生活于东晋末年的乱世,目睹门阀政治腐败和战乱频仍。41岁辞官归隐后,创作多篇田园诗文。《桃花源记》约写于421年,借渔人偶入秘境的故事,表达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淳朴生活的向往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色:采用"发现-进入-离开-再寻"的叙事框架,首尾呼应形成闭环。

2. 语言艺术:白描手法勾勒景物,"芳草鲜美,落英缤纷"八字写尽桃源春色。

3. 思想内涵:构建"无君无税"的乌托邦,反映道家"小国寡民"思想与儒家"大同"理想的融合。

4. 影响深远:开创中国文学中"世外桃源"的母题,后世王维、苏轼等皆有续作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桃花源记》最动人处在于其双重否定结构。渔人"忘路之远近"的偶然性,暗示世俗中人难以主动抵达理想国;而"遂迷,不复得路"的结局,又宣告这种理想在现实中的不可复得。陶渊明用"不复得路"四字,既保留了对美好社会的向往,又清醒认识到其虚幻性。这种矛盾心态,正是乱世文人精神困境的真实写照。

范文二

文中空间描写极具象征意义。从"初极狭"到"豁然开朗"的路径,暗喻通往理想世界的艰难;"山有小口"的意象,令人联想到《道德经》"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"的哲学意味。更巧妙的是,陶渊明让桃源处于"山"而非"岛",这既符合武陵地貌,又暗含"大隐于市"的深意——理想世界或许就在尘世夹缝中,只是常人缺乏发现的眼光。

关于《桃花源记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重点字词:缘(沿着)、英(花)、豁然(开阔貌)、遂(于是)

文学常识:陶渊明号"五柳先生",田园诗派开创者;"记"为古代叙事文体

核心意象:桃花(隐逸符号)、山洞(境界转换)、渔人(世俗代表)

思想主旨:批判现实黑暗,向往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缘溪行:__________

(2)落英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沿着

(2)落花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黄发垂髫,并怡然自乐"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理想?

答案:描绘老少皆安居乐业的景象,体现没有压迫、人人平等的乌托邦理想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桃花源记》与《归去来兮辞》的避世方式差异。

答案:《桃花源记》构建虚构的理想国,《归去来兮辞》则回归真实田园。前者是精神寄托,后者是生活实践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"阡陌交通,鸡犬相闻"的描写效果。

答案:用简练白描展现乡村图景,"鸡犬相闻"四字尤显生活气息,传递出和谐安宁的意境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