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【道家】《道德经》原文(老子)全文

【道家】《道德经》原文(老子)全文

时间:2025-11-20 16:03:15

【道家】《道德经》原文(老子)全文解读:道法自然的终极智慧

《道德经》是道家学派核心经典,以五千余字揭示宇宙规律与处世哲学。本文完整呈现老子原文,辅以白话翻译与深度解析,助读者理解"无为而治""上善若水"等思想精髓。

《道德经》原文

(春秋)老子

道可道,非常道;

名可名,非常名。

无名天地之始,

有名万物之母。

故常无欲以观其妙,

常有欲以观其徼。

此两者同出而异名,

同谓之玄。

玄之又玄,

众妙之门。

译文

可以用语言表述的道,就不是永恒的道;

能够被定义的名,就不是终极的名。

无名的状态是天地本源,

有名的状态化生万物。

所以常保持无欲状态观察本质奥妙,

常通过有欲状态认知现象边界。

无名与有名同源却异名,

都可称为玄奥。

玄奥之中更有玄奥,

正是认识万物的总门径。

注释

【道可道】第一个"道"指宇宙本体,第二个"道"指言说(dào kě dào)

【徼】边界(jiào),此处指现象世界的具体表现

【玄】深黑色,喻指幽深难测的终极真理(xuán)

【众妙之门】"门"象征认知途径,与《周易》"乾坤其易之门"思想相通

创作背景

春秋末期周王室衰微,诸侯征战不休。老子时任周守藏室史,掌管国家典籍。目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,在出函谷关时应关令尹喜之请,著书阐明"道法自然"的救世主张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开篇确立"道"的不可言说性,通过"有-无"辩证关系展开论述,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。

2. 语言艺术:善用顶针句式("玄之又玄")、矛盾修辞("可道"与"非常道")制造哲学张力。

3. 思想体系:建立"道-名-欲"认知模型,提出超越二元对立的整体宇宙观。

4. 影响评价: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专门研究第八章"上善若水",认为其包含存在主义先声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首章十二句构成完整的哲学宣言。两个"非常"的否定句式,直接颠覆常规认知模式。老子将语言本身的局限性作为思考起点,这种反思性思维比西方语言哲学早两千余年。"观妙"与"观徼"的对应,揭示认知活动的两个维度:前者是直觉体悟,后者是理性分析。这种辩证认知方式,对解决现代科学中主观与客观的对立具有启示意义。

范文二

"玄"字的重复使用形成思想漩涡。"玄之又玄"不是故弄玄虚,而是对认知层次的递进描述。就像现代物理学中"夸克"的不可分割性,老子用诗性语言表达了认知边界的永恒困境。将"门"作为终极意象颇具深意——既是限制也是通道,这种矛盾统一正是道家智慧的精髓。后世禅宗"不立文字"的主张,可视为对本章思想的极端发展。

关于《道德经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重点字词:

道(dào):宇宙本原与规律的双重含义

名(míng):概念化、符号化的认知方式

玄(xuán):幽深不可测的终极状态

2. 文学常识:

成书时间:约公元前516年(与孔子同时代)

版本系统:王弼注本(通行本)与帛书本、楚简本差异

国际影响:全球译本数量仅次于《圣经》

3. 核心思想:

无为而治:统治者应遵循自然规律

柔弱胜刚强:水的哲学象征

反者道之动: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规律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
(1)非常道:__________

(2)观其徼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不是永恒不变的道

(2)观察现象的具体边界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无名天地之始,有名万物之母"体现了怎样的哲学观?

答案:揭示"无"与"有"的辩证关系,"无"是宇宙本源状态,"有"是万物生成依据,二者统一于"道"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《道德经》首章与《周易·系辞》"形而上者谓之道"在思想方法上有何异同?

答案:同:都区分本体与现象;异:老子强调"不可言说",《周易》侧重"象数"推演系统。

四、名句赏析

题目:分析"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"的修辞效果。

答案:顶真修辞形成思维回环,"门"的比喻将抽象哲理具象化,双重否定句式强化认知的开放性。

五、现实意义

题目:如何用"常无欲以观其妙"指导现代科学研究?

答案:启示科学家既要保持价值中立(无欲),又要深入现象本质(观妙),避免主观偏见影响客观认知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