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【古文】《劝学》原文及翻译(荀子)

【古文】《劝学》原文及翻译(荀子)

时间:2025-11-20 16:03:25

荀子《劝学》原文解析与鉴赏

《劝学》是战国思想家荀子的经典名篇,系统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方法。本文完整呈现原文及白话译文,结合注释与背景分析,深入解读其教育思想与文学价值。

【原文】

《劝学》

(战国)荀子

君子曰:学不可以已。

青,取之于蓝而青于蓝;冰,水为之而寒于水。

木直中绳,輮以为轮,其曲中规,虽有槁暴,不复挺者,輮使之然也。

故木受绳则直,金就砺则利,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,则知明而行无过矣。

【译文】

君子说:学习不可停止。

靛青从蓼蓝中提取却比蓼蓝更青;冰由水凝结却比水更寒冷。

木材笔直合于墨线,烘烤弯曲做成车轮,曲度符合圆规,即使枯干也不再挺直,是加工使它如此。

所以木材经墨线校正则直,金属在磨石上磨则锋利,君子广博学习并每日反省,就能智慧明达而行为无过。

【注释】

1. 已:停止。"学不可以已"奠定全文核心论点

2. 青:靛青染料。蓝:蓼蓝植物。通过染色工艺比喻学习能超越本源

3. 中(zhòng)绳:符合木匠墨线。輮(róu):烘烤弯曲。以制轮工艺喻后天改造

4. 参省(xǐng):检验反省。提出"博学"与"自省"并重的修养方法

【创作背景】

战国后期,社会剧变催生百家争鸣。荀子五十岁后游学稷下,针对孟子"性善论"提出"性恶论",强调后天学习对人性改造的决定作用。本篇约作于公元前265年前后,是其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。

【作品解析】

1. 结构特征:采用"总-分"式论证,首句立纲,后文以自然现象、工艺实践等五组比喻分层阐释

2. 语言艺术:善用排比句式与生活化比喻,如"青出于蓝""木受绳则直"等,化抽象为具体

3. 思想内核:提出"积善成德"的渐进式修养观,否定先天决定论,体现朴素唯物主义

4. 历史影响:文中"青出于蓝""锲而不舍"等表述成为后世常用成语

【鉴赏范文】

范文一:比喻艺术的典范

荀子善用连环比喻构建说理体系。制轮工艺的描写最具匠心,"中绳""中规"的精确对应暗示道德规范的可操作性,"不复挺"的物理变化隐喻习惯养成的不可逆性。这种将伦理命题转化为自然规律的表达方式,既避免空洞说教,又赋予哲理以科学实证色彩,展现战国散文由玄思向务实转变的特征。

范文二:教育思想的突破

篇中"学不可以已"的命题具有双重革新意义:其一否定贵族世袭的先天优越论,提出"君子非生异也"的平等观;其二打破儒家"生而知之"的认识论,强调持续积累的重要性。这种将道德修养工艺化的思想,实际为后世"知行合一"理论雏形,在先秦教育哲学中独树一帜。

【考试重点整理】

1. 重点字词:

輮(róu):烘烤弯曲

省(xǐng):反省

砺(lì):磨刀石

2. 文学常识:

荀子属战国后期儒家,主张"性恶论",与孟子并称"孟荀"

3. 核心论点:

学习改变人性、环境塑造人格、积累达成质变

【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】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青,取之于蓝而青于蓝:__________

(2)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蓼蓝植物

(2)检验反省

二、主旨理解

问:"木受绳则直,金就砺则利"说明什么道理?

答:说明客观规范与主观努力对人格塑造的决定作用,强调学习如同工艺改造,需要遵循规律并持之以恒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荀子《劝学》与《论语》学习观的异同

答案:相同处都重视学习价值;不同在于孔子强调"为己之学"的内在觉醒,荀子侧重"化性起伪"的外在改造,反映战国后期教育思想向实用主义的发展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