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【课文】《匆匆》课文原文(朱自清)

【课文】《匆匆》课文原文(朱自清)

时间:2025-11-20 16:03:25

朱自清《匆匆》解析:时光流逝的哲思与白话散文的典范

《匆匆》是朱自清1922年创作的抒情散文,以细腻笔触探讨时间流逝的永恒命题。本文将通过原文呈现、白话翻译、创作背景、艺术解析及考试重点五个维度,解读这篇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白话散文经典。

《匆匆》原文

朱自清

燕子去了,有再来的时候;

杨柳枯了,有再青的时候;

桃花谢了,有再开的时候。

但是,聪明的,你告诉我,

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?

——是有人偷了他们罢:那是谁?

又藏在何处呢?

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:现在又到了哪里呢?

白话译文

燕子飞走了还会飞回来,

杨柳枯萎了还会再返青,

桃花凋谢了还会再绽放。

但请告诉我——

为什么我们的时光永不回头?

莫非被人偷走?谁做的?

又藏在哪里?

或是它们自己溜走?此刻在何方?

注释解析

【意象对比】"燕子""杨柳""桃花"构成自然循环意象群,"日子"形成单线流逝意象,强化对比。

【修辞手法】"偷""逃"将时间拟人化,"罢"字重复使用体现口语化特征。

【情感脉络】从客观观察到主观追问,体现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时间焦虑。

创作背景

1922年朱自清任教于浙江上虞春晖中学,时值白话文运动高潮期。作者在《〈背影〉自序》中坦言:"那时对于旧文学颇有些反感,觉得它太重形式。"《匆匆》正是其探索白话散文艺术性的代表作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三段式推进——自然现象起兴、时间之问展开、生命沉思收束

2. 语言创新:突破文言对仗,采用口语节奏与欧化句式(如"是有人偷了他们罢")

3. 思想内涵:体现五四时期"人的觉醒"意识,将传统"惜时"主题提升至存在主义思考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:追问中的时间哲学

《匆匆》最动人处在于连续七个问句构成的追问结构。这种苏格拉底式的诘问打破传统散文的陈述模式,将物理时间转化为心理时间。特别是"偷"与"逃"的悖论式假设,既承袭《论语》"逝者如斯"的古典时间观,又融入现代人对时间不可逆性的焦灼。朱自清用厨房、针线等日常意象解构时间的抽象性,这种平民化书写正是白话散文的革命性所在。

范文二:白话美学的建构实践

文中"洗手时""吃饭时"等排比句,看似琐碎却暗合柏格森"绵延"理论的时间感知。朱自清将西方现代主义的时间意识,用中国传统"即景抒情"的方式呈现。尤其"轻烟""薄雾"的比喻,既保持白话的明白如话,又达到"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"的艺术效果。这种"旧意境新写法"的探索,为现代汉语散文树立了审美标杆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【文学常识】

1. 朱自清:字佩弦,文学研究会成员,代表作《背影》《荷塘月色》

2. 创作时间:1922年,收入诗集《踪迹》(后改编为散文集)

【艺术特色】

1. 修辞手法:拟人、排比、反问的复合运用

2. 语言风格:口语化与诗化的有机统一

【思想内涵】

1. 核心意象:"时间"的双重属性(物理流逝/心理感知)

2. 情感基调:怅惘而不颓废的积极时间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:

(1)"罢":__________

(2)"确乎"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语气助词,表示推测(白话文特有用法)

(2)确实(文言词汇的白话化使用)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"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时间观念?

答案:既包含对时间线性特质的理性认知,又流露对生命有限的感性焦虑,反映五四知识分子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思想张力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匆匆》与曹操《短歌行》时间主题的异同

答案:同:均表现时间流逝的紧迫感;异:曹操侧重建功立业的迫切,朱自清着眼普通生命的价值思考;前者用比兴手法,后者采用心理描写。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如何用《匆匆》的时间观理解当代"内卷"现象?

答案示例:文中对时间质量的关注("赤裸裸来到这世界"的诘问)启示我们:对抗机械化的时间消耗,需要建立主体性的生命时间管理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