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古文】《六国论》原文及翻译(苏洵)
引导语:苏洵《六国论》以战国六国覆灭为鉴,剖析"赂秦而力亏"的亡国根源,语言犀利,逻辑严密,是北宋论辩文的典范。本文将呈现全文注释与深层解读。
原文:
《六国论》
宋·苏洵
六国破灭,非兵不利,战不善,弊在赂秦。赂秦而力亏,破灭之道也。
或曰:六国互丧,率赂秦耶?曰:不赂者以赂者丧。盖失强援,不能独完。故曰弊在赂秦也。
秦以攻取之外,小则获邑,大则得城。较秦之所得,与战胜而得者,其实百倍;诸侯之所亡,与战败而亡者,其实亦百倍。则秦之所大欲,诸侯之所大患,固不在战矣。
译文:
六国灭亡并非兵器不锋利或战术不当,根本在于贿赂秦国。行贿导致国力损耗,这才是灭亡的原因。
有人说:六国相继灭亡,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?回答是:不贿赂的国家因贿赂国家而灭亡。失去强力外援,便难以独自保全。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。
秦国除武力夺取外,小则得到城镇,大则获得城池。比较秦国受贿所得与战胜所得,前者实际多百倍;诸侯贿赂所失与战败所失,前者实际也多百倍。可见秦国最大欲望与诸侯最大祸患,本就不在战争。
注释:
"赂秦":以财物贿赂秦国。赂(lù),赠送财物。
"力亏":国力亏损。苏洵独创短语,揭示贿赂的连锁反应。
"互丧":相继灭亡。互,交替;丧,亡国。
"强援":指抗秦同盟。典出《战国策》"合纵"战略。
"百倍":夸张修辞,突显政治失策比军事失败更致命。
创作背景:
庆历六年(1046年)苏洵游学京师时作。时值西夏侵边,北宋岁输银绢,作者借古讽今,反对屈辱外交。其子苏轼后作《六国论》呼应父说。
作品解析:
1. 结构特征:开篇立论"弊在赂秦",分三层论证——先驳"兵不利"说,再解"互丧"疑,最后对比得失数据。
2. 语言艺术:善用设问句式("或曰...曰...")推进论证;"百倍"对比形成视觉冲击。
3. 思想内核:提出"抱薪救火"理论,指出妥协政策加速危机,对宋代"积弱"政策有警示意义。
4. 史论特色:不拘史实细节(如齐国未赂秦),侧重提炼政治规律,体现"苏氏史论"重理轻事的特点。
鉴赏范文:
范文一
《六国论》最震撼处在于数据对比的艺术。当苏洵指出秦国"受贿所得百倍于战胜"时,抽象的政治失误突然具象为触目惊心的数字。这种量化表达在十一世纪极为超前,使说理具有现代经济分析的雏形。作者刻意模糊具体数据来源,以"百倍"的夸张修辞制造认知颠覆——原来六国真正的战场不在疆场,而在外交账簿。这种写法影响了后来苏轼《论养士》中的"得失相较"论证法。
范文二
文章"不赂者以赂者丧"的论断,揭示了国际政治中的多米诺效应。苏洵看穿地缘政治的本质:当赵国割让河间三城时,远在东海之滨的齐国已失去战略缓冲。这种全局视野来自作者对《战国策》的深度研读,他将纵横家的地缘学说转化为朴素的政治哲学。文中"强援"一词值得玩味,既指军事同盟,更暗喻道德同盟——赂秦行为瓦解的不仅是军队,更是抗秦的精神共同体。
关于《六国论》的考试重点整理:
1. 关键字词:赂(lù)秦、力亏、互丧、强援、邑(yì)
2. 文学常识:苏洵"老泉"别号的由来;"三苏"并称的文史地位
3. 论证方法:对比论证(百倍数据)、因果论证(赂秦→力亏→亡国)
4. 核心意象:"抱薪救火"的比喻来源(《史记·魏世家》)
5. 史实辨异:文中齐燕未赂秦的史实疏漏(此为论说文常见现象)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: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赂秦:__________
(2)力亏:__________
答案:
(1)用财物贿赂秦国
(2)国力损耗
解析: "赂"需联系"赠财物"本义,"力亏"是苏洵独创短语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 "弊在赂秦"的"弊"具体指什么?
答案: 指六国通过割地行贿导致:①直接削弱自身国力 ②破坏抗秦联盟 ③助长秦国野心 ④形成路径依赖。
解析: 需结合全文三个论证层次作答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 比较苏洵与苏轼《六国论》的立论差异
答案: 苏洵强调"外因"(赂秦政策),苏轼侧重"内因"(养士不足);父作重政治得失,子作重人才战略。
解析: 反映宋代士人思考国家危机的不同维度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 分析"不赂者以赂者丧"的深层含义
答案: 揭示国际关系中"连带效应":①地理上失去战略纵深 ②心理上瓦解抵抗意志 ③客观上壮大共同敌人。
解析: 可与现代国际政治理论参照理解。
五、拓展运用
题目: 用《六国论》观点分析当代国际关系案例
答案示例: 类似乌克兰危机中,部分国家妥协政策可能影响整个欧洲安全体系,印证"失强援不能独完"的地缘政治规律。
解析: 注意避免简单类比,需说明古今条件差异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