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【作文】《赤兔之死》高考作文原文

【作文】《赤兔之死》高考作文原文

时间:2025-11-20 16:03:25

【作文】《赤兔之死》高考作文原文解析与鉴赏

本文围绕2001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《赤兔之死》展开,从文言原文到白话翻译,逐句解析典故与情感,深入剖析其以马喻人的创作手法与忠义主题,为读者提供完整的文学鉴赏与考试指导。

原文

《赤兔之死》

蒋昕捷

建安二十六年,关羽走麦城,兵败遭擒,拒降,为孙权所害。

其坐骑赤兔马为孙权赐予马忠。

一日,马忠上表:赤兔绝食数日,不久将亡。

孙权大惊,急访江东名士伯喜。

伯喜曰:"吾闻良骥不秣烈士,贞女不更二夫。"

赤兔泣曰:"吾尝慕不食周粟之伯夷、叔齐之高义。"

遂伏地而亡。

译文

公元221年,关羽败走麦城被俘,因拒绝投降遭孙权杀害。

他的赤兔马被孙权赏赐给部将马忠。

马忠报告:赤兔马多日不进食,即将饿死。

孙权紧急召见谋士伯喜。

伯喜引用古语:"良马不侍二主,烈女不嫁二夫。"

赤兔马流泪道:"我仰慕宁死不食周朝粮食的伯夷叔齐。"

说完倒地而死。

注释

建安二十六年:实际为建安二十四年(219年),作者有意错位以强化悲剧感。

伯夷叔齐:商朝遗民,耻食周粟而饿死,象征气节。

良骥不秣烈士:化用《后汉书》"良马不念秣,烈士不苟营",强调忠诚。

伏地而亡:动作描写赋予马人格化特征,悲壮感强烈。

创作背景

2001年高考作文题要求以"诚信"为话题。考生蒋昕捷通晓三国典故,借赤兔马绝食殉主的故事,将抽象道德命题具象化。当时文言写作风靡,该文以古雅语言脱颖而出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色:采用史传笔法,以"孙权惊-伯喜谏-赤兔死"三幕剧推进,紧凑有力。

2. 语言艺术:杂糅《三国志》纪事风格与《世说新语》对话体,"伏地而亡"四字如金石坠地。

3. 思想内核:通过动物殉主反衬人类失信,暗讽当代道德滑坡,立意高出一般诚信论述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赤兔之死》最动人处在于将道德寓言历史化。作者虚构孙权咨询伯喜的细节,使传说获得史实感。赤兔马临终独白尤为精妙,用伯夷叔齐典故完成"兽性"到"人性"的升华。这种"借马写人"的手法,比直抒胸臆更具冲击力。

范文二

文章展现惊人的语言控制力。如"绝食数日"的"绝"字兼具动作性与决绝感,"伏地而亡"的"伏"字暗含臣服姿态。更巧妙的是让马引用人类典故,形成伦理倒置——当马践行人的道德时,人反而沦为背景板。这种反差构成对现实的无言批判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文学常识:建安年号归属、伯夷叔齐典故出处、《后汉书》名句。

关键字词:绝(jué)食、良骥(jì)、伏(fú)地。

意象分析:赤兔马象征忠义,麦城暗示失败,绝食代表气节。

核心考点:文言虚词"为""所"的被动用法,使动用法"秣"的理解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拒降:__________

(2)伏地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拒绝投降

(2)趴在地上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伯喜所言"良骥不秣烈士"在文中起何作用?

答案:既解释赤兔绝食的原因,又为下文马殉主作铺垫,同时暗示人不如马的主题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对比《赤兔之死》与《的卢救主》,分析马意象的差异。

答案:赤兔侧重道德象征,的卢突出实际功用;前者悲壮,后者传奇。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如何用"良骥不秣烈士"论证当代职业操守?

答案示例:强调专业精神包含忠诚度,但需避免愚忠,应转化为对事业的执着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