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【古文】《师说》原文及翻译(韩愈)

【古文】《师说》原文及翻译(韩愈)

时间:2025-11-20 16:03:25

【古文】《师说》原文及翻译(韩愈)

引导语:韩愈《师说》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作,阐述从师求学的必要性,批判当时耻于从师的社会风气。文章逻辑严密,语言犀利,至今仍有深刻的教育意义。

原文

《师说》

作者:韩愈

古之学者必有师。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。

人非生而知之者,孰能无惑?惑而不从师,其为惑也,终不解矣。

生乎吾前,其闻道也固先乎吾,吾从而师之;

生乎吾后,其闻道也亦先乎吾,吾从而师之。

吾师道也,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?

是故无贵无贱,无长无少,道之所存,师之所存也。

译文

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。老师,是用来传授道理、教授学业、解答疑惑的人。

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,谁能没有疑惑?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,那些疑惑就永远不能解决。

出生在我之前的人,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,我要向他学习;

出生在我之后的人,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,我也要向他学习。

我学习的是道理,哪里需要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?

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,无论年龄大小,道理存在的地方,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。

注释

传道:传授儒家之道。"道"指儒家学说体系。

受业:教授学业。"受"通"授"。

解惑:解答疑惑。韩愈认为这是老师的三项基本职责。

庸知:何必知道。"庸"表反诘语气。

无贵无贱:不分贵贱。体现韩愈平等的教育观。

创作背景

唐代中期,士大夫阶层耻于从师,社会形成"位卑则足羞,官盛则近谀"的不良风气。韩愈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,目睹太学衰败,遂作此文批判时弊,提倡尊师重道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点:采用"总-分-总"结构,首段提出中心论点,中间分层论证,末段总结升华。

2. 论证方法:运用对比论证,将古之学者与今之众人对比,突出从师的必要性。

3. 语言特色:多用排比句式增强气势,如"生乎吾前...生乎吾后..."的句式反复。

4. 思想价值:提出"道之所存,师之所存"的进步教育观,突破身份等级限制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师说》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其严密的逻辑性。文章开篇即提出"古之学者必有师"的中心论点,随后从"解惑"、"闻道"两个层面展开论证。在论证过程中,韩愈巧妙运用对比手法,将古代圣人与今之众人对待从师的态度进行对照,揭示"耻学于师"的社会弊端。这种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,使文章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。

范文二

韩愈在《师说》中表现出强烈的批判精神。针对当时"位卑则足羞,官盛则近谀"的社会风气,他提出"无贵无贱,无长无少"的平等教育观。这种思想在当时具有革命性意义,打破了门第观念的束缚。文章末尾"弟子不必不如师,师不必贤于弟子"的论断,更体现了辩证的师生观,对后世教育思想影响深远。

关于《师说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重点字词:

1. 受:通"授",教授

2. 庸:岂,哪里

3. 谀:阿谀奉承

4. 苌弘:周朝大夫,孔子曾向他问乐

文学常识:

1.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,主张"文以载道"

2. 《师说》写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

3. 韩愈与柳宗元并称"韩柳",位列"唐宋八大家"之首

知识要点:

1.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"古之学者必有师"

2. 老师的三项职责是"传道、受业、解惑"

3. "圣人无常师"体现广泛求学的思想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传道:__________

(2)庸知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传授儒家之道

(2)何必知道

解析:"道"特指儒家学说,"庸"表反诘语气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《师说》批判了当时怎样的社会风气?

答案:批判了士大夫阶层"耻学于师"、"位卑则足羞,官盛则近谀"的不良风气。

解析:需结合文中"今之众人,其下圣人也亦远矣,而耻学于师"等句理解。

三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"道之所存,师之所存也"的表达效果。

答案:用对偶句式强调求师的标准在于"道"而非身份地位,语言精炼,观点鲜明。

解析:此句是全文核心观点,体现了韩愈进步的师生观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