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【古文】《出师表》原文(诸葛亮)

【古文】《出师表》原文(诸葛亮)

时间:2025-11-20 16:03:25

【古文】《出师表》原文(诸葛亮)

引导语:本文为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前呈递给后主刘禅的奏表,兼具政治纲领与忠臣赤忱,语言恳切,逻辑严密,被誉为“千古第一表”。读者可从中领略诸葛亮的政治智慧与家国情怀。

原文

《出师表》

诸葛亮

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,今天下三分,益州疲弊,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。

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,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,盖追先帝之殊遇,欲报之于陛下也。

诚宜开张圣听,以光先帝遗德,恢弘志士之气,不宜妄自菲薄,引喻失义,以塞忠谏之路也。

(以下省略部分原文)

译文

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便中途去世,如今天下分裂为三国,蜀汉国力困乏,这确实是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。

然而朝中侍从官员毫不懈怠,忠诚将士舍生忘死,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,想对陛下报效这份恩情。

陛下实在应当广开言路,光大先帝遗留的美德,振奋志士的勇气,而不该轻视自己,说话不合道理,堵塞忠言进谏的途径。

注释

崩殂(bēng cú):帝王死亡的特殊表述。

疲弊:人力物力困乏,语出《左传》。

开张圣听:扩大听闻范围,典出《尚书·舜典》。

“妄自菲薄”句:通过否定句式强化劝谏力度,体现诸葛亮直谏风格。

创作背景

公元227年,诸葛亮屯兵汉中准备北伐。此时距刘备去世已五年,蜀汉国力衰弱,后主刘禅宠信宦官。诸葛亮上表既为请求出兵,亦含规劝君主之意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采用“总-分-总”模式,先分析时局,再分述用人、法治等建议,最后以北伐请求作结。

2. 语言艺术:十三处“先帝”称谓形成情感纽带,对偶句如“苟全性命于乱世,不求闻达于诸侯”体现骈散结合特色。

3. 思想内核:将法家务实精神与儒家忠孝伦理熔于一炉,开创“忠谏体”散文范式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出师表》最动人处在于其双重身份的交织。作为丞相,诸葛亮条陈“亲贤臣,远小人”等治国方略;作为托孤大臣,又屡提“先帝”以情动君。表中“受命以来,夙夜忧叹”八字,将政治责任转化为生命体验,这种将公文注入个人情感的写法,成为后世奏议文难以企及的高峰。

范文二

诸葛亮刻意淡化文学修饰,却成就最高级的修辞艺术。全文二十余次使用“宜”“不宜”的对比句式,形成强烈劝诫效果。在分析形势时,先用“益州疲弊”示弱,继而用“南方已定”显强,这种欲扬先抑的笔法,既展现政治智慧,又暗含对年轻君主的心理引导。

关于《出师表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文学常识:中国文学史上“表”类文章的典范,与李密《陈情表》并称。

2. 高频考点:“陟罚臧否”的治国理念;“苟全性命”体现的处世哲学;文中反复出现的先帝意象。

3. 易错字词:崩殂(非“崩卒”)、菲薄(非“菲簿”)、裨补阙漏(“阙”通“缺”)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中道崩殂:__________

(2)恢弘志士之气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帝王去世的讳称

(2)发扬扩大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 “亲贤臣,远小人”反映了诸葛亮怎样的政治主张?

答案: 强调君主应当任用正直之士,疏远奸佞之人,体现儒家“举贤才”思想与法家“明辨忠奸”主张的结合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 对比《出师表》与《陈情表》的情感基调差异。

答案: 前者在忠诚中蕴含急切,后者在孝道里显露哀婉;诸葛亮以国事为重,李密以亲情为先,同属“表”体而各具风骨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 分析“受任于败军之际,奉命于危难之间”的表达效果。

答案: 对仗工整的句式强化历史责任感,“败军”“危难”的意象并置,凸显诸葛亮临危受命的英雄形象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