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【古文】《阿房宫赋》原文及翻译(杜牧)

【古文】《阿房宫赋》原文及翻译(杜牧)

时间:2025-11-20 16:03:25

【古文】《阿房宫赋》原文及翻译(杜牧)

引导语:杜牧《阿房宫赋》以秦朝阿房宫的兴建与焚毁为切入点,揭示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,语言瑰丽,寓意深刻。读者可通过本文了解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。

原文

《阿房宫赋》 杜牧

六王毕,四海一,蜀山兀,阿房出。覆压三百余里,隔离天日。骊山北构而西折,直走咸阳。二川溶溶,流入宫墙。五步一楼,十步一阁;廊腰缦回,檐牙高啄;各抱地势,钩心斗角。盘盘焉,囷囷焉,蜂房水涡,矗不知其几千万落。长桥卧波,未云何龙?复道行空,不霁何虹?高低冥迷,不知西东。歌台暖响,春光融融;舞殿冷袖,风雨凄凄。一日之内,一宫之间,而气候不齐。

译文

六国灭亡,天下统一,蜀山树木砍光,阿房宫建成。覆盖三百多里地,遮蔽天日。从骊山北面建起,折向西面,直达咸阳。渭水和樊川缓缓流动,流入宫墙。五步一座楼,十步一座阁;走廊曲折如绸带,屋檐尖耸似鸟喙;依地势而建,彼此钩连对峙。盘旋屈曲,像蜂房像水涡,矗立着不知有几千万座。长桥横卧水面,没有云彩怎会有蛟龙?复道凌空架设,不是雨后怎会有彩虹?高低迷离,分不清方向。歌台乐声暖,如春光和煦;舞殿袖风冷,似风雨凄凉。一天之内,一宫之中,气候竟如此不同。

注释

“六王毕”:六国灭亡,指秦统一天下。“毕”意为结束。

“蜀山兀”:蜀地山岭光秃,形容伐木建宫的浩大工程。“兀”(wù)指山秃。

“钩心斗角”:形容建筑结构交错精巧,后引申为人事争斗。

“长桥卧波”四句:以龙喻桥,以虹喻复道,极言宫殿之奇丽。

创作背景

杜牧写于唐敬宗宝历年间,当时皇帝大兴土木、沉迷享乐。作者借秦亡教训讽喻时政,警示统治者勿重蹈覆辙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:前半铺陈阿房宫之奢华,后半议论秦亡之必然,前后对比鲜明。

2. 语言:骈散结合,辞藻华美,“龙”“虹”等比喻新奇。

3. 思想:提出“族秦者秦也”的观点,强调民心向背决定政权存亡。

4. 艺术:夸张与白描并用,如“使负栋之柱,多于南亩之农夫”,强化批判力度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:铺陈中的隐喻力量

杜牧以“五步一楼,十步一阁”的密集排比,将阿房宫的奢华推向极致。表面写建筑,实则暗指秦王朝的贪婪无度。“长桥卧波”等比喻,将人造奇观与自然神力并置,暗示统治者僭越天道的危险。这种铺张描写并非炫技,而是为后文的“戍卒叫,函谷举”埋下伏笔,形成强烈反差。

范文二:议论的锋芒与节制

赋末“秦人不暇自哀”一段,堪称古代政论散文的典范。作者并未直接抨击唐朝,而是通过“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”的递进句式,将批判锋芒藏于历史教训中。这种“借古非今”的手法,既避免触怒当权者,又达到警世目的,体现杜牧作为政治家的老练与文人的胆识。

关于《阿房宫赋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关键字词:兀(wù)、缦回、钩心斗角、霁(jì)、杳(yǎo)。

2. 文学常识:赋体特点,杜牧“小李杜”之称,晚唐讽喻诗派。

3. 意象意境:宫殿象征权力,风雨暗示衰败,“焦土”体现历史循环。

4. 名句默写:“灭六国者六国也”“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”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加点词的意思:(1)缦回(2)霁

答案:(1)曲折萦绕(2)雨雪停止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“鼎铛玉石”一句反映统治者怎样的心态?

答案:将宝鼎当锅、美玉当石,揭露秦朝挥霍无度的暴殄天物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阿房宫赋》与贾谊《过秦论》的批判角度差异。

答案:杜牧侧重物质奢靡导致灭亡,贾谊强调政策失误;前者具象描写,后者抽象分析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“使天下之人,不敢言而敢怒”的表达效果。

答案:通过“不敢”与“敢”的矛盾,揭示高压统治下民怨的积累,为后文起义伏笔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