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【古文】《洛神赋》原文(曹植)

【古文】《洛神赋》原文(曹植)

时间:2025-11-20 16:03:25

【古文】《洛神赋》原文(曹植)

《洛神赋》是曹植的辞赋名篇,以浪漫笔法描绘人神之恋,展现作者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。读者可通过原文、译文及解析,理解曹植的文学技巧与情感寄托。

原文

《洛神赋》

曹植

黄初三年,余朝京师,还济洛川。古人有言,斯水之神,名曰宓妃。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,遂作斯赋。

其辞曰:

余从京域,言归东藩。背伊阙,越轘辕,经通谷,陵景山。日既西倾,车殆马烦。

尔乃税驾乎蘅皋,秣驷乎芝田,容与乎阳林,流眄乎洛川。于是精移神骇,忽焉思散。

译文

黄初三年,我赴京城朝见后返回,渡洛水时听闻此水之神名为宓妃。想起宋玉笔下楚王与神女的故事,便写下此赋。

正文写道:

我从京城返回封地,途经伊阙山、轘辕关,穿过通谷,翻越景山。夕阳西下时,车马疲惫不堪。

于是在长满香草的岸边停车,在灵芝田喂马,漫步于阳林,眺望洛水。此时心神恍惚,思绪飘散。

注释

【黄初三年】魏文帝曹丕年号(222年),暗含曹植政治失意背景。

【宓妃】洛水女神,传说为伏羲之女,溺死于洛水后为神。

【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】指《神女赋》中楚襄王梦会巫山神女典故,曹植借以自况。

【精移神骇】形容精神恍惚,暗示现实与幻境的界限模糊。

创作背景

曹植在兄长曹丕称帝后屡遭猜忌。此赋作于其封鄄城王途中,表面写人神相恋,实则寄托对政治理想破灭的哀伤。清代何焯评:"托之宓妃,犹屈子之寄意于湘君。"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采用"纪行-遇神-怅别"三段式,模仿楚辞《离骚》求女情节。

2. 语言艺术:骈散结合,"翩若惊鸿,婉若游龙"等比喻开创六朝绮丽文风。

3. 思想内涵:通过神女"虽潜处于太阴,长寄心于君王"的告白,暗喻臣子对君主的忠诚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洛神赋》的悲剧美在于"可望不可即"的永恒距离。曹植极尽铺陈洛神"云髻峨峨,修眉联娟"的容姿,却终以"恨人神之道殊"作结。这种距离实为政治理想的幻灭——正如钱锺书所言:"美丽的绝望,比绝望的美丽更动人。"赋中"凌波微步,罗袜生尘"的细节描写,将虚无缥缈的神女具象化,恰反衬出现实中君臣隔阂的残酷。

范文二

从文学史视角看,《洛神赋》标志着辞赋的抒情化转向。曹植突破汉大赋"劝百讽一"传统,将个人情感置于宇宙时空之中。洛神形象融合《诗经》"窈窕淑女"的纯净与《楚辞》山鬼的神秘,其"扬轻袿之猗靡"的动态描写,直接影响后世《红楼梦》太虚幻境的创作。赋末"揽騑辔以抗策,怅盘桓而不能去"的徘徊,实为建安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。

关于《洛神赋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字词读音:宓妃(fú fēi)、轘辕(huán yuán)、袿(guī)

2. 文学常识:建安文学代表作,与《神女赋》《高唐赋》并称"三大神女题材"

3. 艺术手法:比喻连用(惊鸿、游龙、秋菊、春松)、虚实相生写法

4. 核心意象:洛水象征理想彼岸,车马象征现实羁绊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秣驷:__________

(2)流眄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喂马

(2)目光流转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恨人神之道殊"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感?

答案:表达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,暗喻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痛苦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洛神赋》与《湘夫人》中的女神形象差异

答案:《湘夫人》侧重自然神性,体现楚地巫文化;《洛神赋》突出人性美,反映建安文人个体意识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"翩若惊鸿,婉若游龙"的艺术效果

答案:以动态比喻刻画静态之美,鸿雁的轻盈与龙姿的柔婉构成张力,开创后世描写美人的范式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