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【古文】《过秦论》原文及翻译(贾谊)

【古文】《过秦论》原文及翻译(贾谊)

时间:2025-11-20 16:03:25

【古文】《过秦论》原文及翻译(贾谊)

引导语:贾谊《过秦论》是西汉政论散文典范,剖析秦朝速亡根源,提出"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"的核心观点。全文气势磅礴,逻辑严密,兼具史学价值与文学魅力。

原文:

《过秦论》

贾谊

秦孝公据崤函之固,拥雍州之地,君臣固守以窥周室,有席卷天下,包举宇内,囊括四海之意,并吞八荒之心。

当是时也,商君佐之,内立法度,务耕织,修守战之具,外连衡而斗诸侯。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。

孝公既没,惠文、武、昭襄蒙故业,因遗策,南取汉中,西举巴、蜀,东割膏腴之地,北收要害之郡。

译文:

秦孝公占据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,拥有雍州的土地,君臣牢固防守来暗中图谋周王朝,怀有席卷天下、征服各国、控制四海的意图,吞并八方的雄心。

那时,商鞅辅佐他,对内建立法规制度,致力农耕纺织,修造防守进攻的器械;对外实行连横策略使诸侯互相争斗。于是秦人轻易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。

孝公死后,惠文王、武王、昭襄王继承旧业,遵循遗策,向南攻取汉中,向西占领巴蜀,向东割取肥沃土地,向北夺取险要郡县。

注释:

崤函:崤山与函谷关,读音xiáo hán,指秦国险要关隘。

席卷天下:像卷席子一样兼并各国,比喻气势迅猛。

连衡:即"连横",读音lián héng,秦国离间六国联盟的策略。

拱手:两手相合,形容轻易取得,体现秦国的战略优势。

要害之郡:指军事要地,凸显秦国扩张的军事目的。

创作背景:

汉文帝时期,贾谊任长沙王太傅时作此文。西汉初年统治者反思秦亡教训,贾谊通过分析秦朝兴衰,警示汉朝需施行仁政。作者因主张改革遭贬谪,文中暗含对时政的忧思。

作品解析:

1. 结构特色:采用"叙史—析因—立论"三层递进,先铺陈秦之强盛,后转折论其速亡,形成强烈反差。

2. 语言艺术:多用排比夸张,"席卷""包举""囊括"三词连用增强气势;动词"据""拥""窥"精准刻画秦的野心。

3. 思想内核:提出"攻守异势"的历史辩证法,强调政权巩固需转变治国方略,具有超越时代的政治智慧。

范文一

《过秦论》开篇即以排山倒海之势勾勒秦国崛起。贾谊连用"席卷""包举""囊括"三个动词短语,构成排比句式,如惊涛拍岸般展现秦国的扩张野心。这种语言张力不仅再现历史场景,更暗含批判——暴力的统一终将走向反面。文中"拱手而取"的细节尤具深意,既显示商鞅变法的成效,又暗示六国的不堪一击,为后文"仁义不施"的论断埋下伏笔。

范文二

贾谊对秦史的叙述充满历史辩证法。当他描写孝公时期"君臣固守以窥周室"时,"固守"与"窥"形成微妙对比:前者体现谨慎,后者暴露野心。这种矛盾性恰恰预示秦政权的内在危机。文章在铺陈军事胜利后,突然转折到"一夫作难而七庙隳",通过强烈反差揭示武力征服的局限性。这种笔法使说理具有震撼力,远比直接说教更具艺术感染力。

关于《过秦论》的考试重点整理:

重点字词:崤函(xiáo hán)、连衡(héng)、膏腴(gāo yú)、隳(huī)

文学常识:贾谊为西汉政论家,属"贾董"并称的政论散文代表

知识要点:秦统一六国的三个阶段、商鞅变法主要内容

意象意境:以"席卷天下"喻扩张野心,用"七庙隳"象征政权崩溃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: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包举:__________

(2)窥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全部占有

(2)暗中观察图谋

解析:需结合秦国扩张的历史背景理解词义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问:"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"体现了作者什么观点?

答:指出秦朝未根据形势变化调整治国策略,单纯依靠暴力导致速亡,强调政权巩固需施行仁政。

解析:此为全文核心论点,体现贾谊的政治哲学思想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《过秦论》与《六国论》在论证方法上有何异同?

答案:同:均采用历史分析法;异:贾谊侧重纵向剖析秦兴亡全过程,苏洵则横向比较六国败亡共性。

解析:两文皆属史论,但视角与结构安排不同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