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【古文】《送东阳马生序》原文(宋濂)

【古文】《送东阳马生序》原文(宋濂)

时间:2025-11-20 16:03:25

【古文】《送东阳马生序》原文(宋濂)

《送东阳马生序》是明代文学家宋濂的经典散文,通过回忆自身艰苦求学的经历,勉励后辈珍惜学习机会。文章语言质朴,情感真挚,展现了古代文人的治学精神。

原文

《送东阳马生序》

明·宋濂

余幼时即嗜学。家贫,无从致书以观,每假借于藏书之家,手自笔录,计日以还。

天大寒,砚冰坚,手指不可屈伸,弗之怠。录毕,走送之,不敢稍逾约。

以是人多以书假余,余因得遍观群书。既加冠,益慕圣贤之道。

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,尝趋百里外,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。

先达德隆望尊,门人弟子填其室,未尝稍降辞色。

余立侍左右,援疑质理,俯身倾耳以请;或遇其叱咄,色愈恭,礼愈至,不敢出一言以复;俟其欣悦,则又请焉。

故余虽愚,卒获有所闻。

译文

我小时候就喜欢读书。家里贫穷,无法买书来看,常向藏书的人家借书,亲手抄写,按约定日期归还。

天气严寒,砚台结冰,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展,也不懈怠。抄完后,跑着送还,不敢稍有延误。

因此人们大多愿意借书给我,我得以广泛阅读各种书籍。成年后,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。

又担心没有学问渊博的老师可以请教,曾经跑到百里之外,拿着经书向当地有学问的前辈请教。

前辈德高望重,学生挤满屋子,他的言辞态度从未稍显温和。

我站在旁边侍候,提出疑难问题,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;有时遭到训斥,态度更加恭敬,礼节更加周到,不敢回一句话;等到他高兴了,就再次请教。

所以我虽然愚钝,最终也学到了一些知识。

注释

嗜学:酷爱学习。嗜,shì,特别爱好。

假借:借。假,jiǎ,借。

砚冰坚:砚台里的墨汁结冰坚硬。

加冠: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,表示成年。

硕师:学问渊博的老师。硕,shuò,大。

先达:有学问的前辈。

援疑质理:提出疑难,询问道理。援,yuán,引;质,zhì,询问。

叱咄:呵斥。叱,chì;咄,duō。

创作背景

宋濂晚年为勉励同乡后学马君则而作此文。当时马生将赴京师求学,宋濂回忆自己早年求学的艰辛历程,意在告诫年轻人珍惜良好的学习条件。

明初社会动荡,宋濂幼年家贫,却以惊人毅力刻苦求学,终成一代文宗。这种经历使他对求学之苦与乐有深刻体会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色:采用对比手法,前半部分详述自身求学之艰,后半部分勉励马生珍惜现有条件,前后呼应。

2. 语言特色:多用短句,朴实无华,如"天大寒,砚冰坚"六字即勾勒出严冬抄书的艰辛场景。

3. 思想内涵:强调勤学苦读的重要性,展现古代知识分子"艰难困苦,玉汝于成"的治学精神。

4. 艺术表现:细节描写生动,如"俯身倾耳以请"形象刻画了恭敬求教的神态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送东阳马生序》最动人的是其真实感人的细节描写。作者不事雕琢,仅用"天大寒,砚冰坚,手指不可屈伸"十二个字,就生动再现了寒冬抄书的艰苦情景。这种白描手法使读者如临其境,更能体会作者求学的执着精神。

文中对前辈"未尝稍降辞色"的描写尤为传神。作者不避讳师长严厉的一面,反而通过"色愈恭,礼愈至"的应对,展现了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。这种真实而不矫饰的笔法,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。

范文二

宋濂在文中构建了两重对比:一是自身艰苦条件与现代学子优越环境的对比,二是严肃师长与恭敬学生的对比。这种双重对比强化了劝学的主题。

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作者虽强调求学之苦,却无丝毫怨天尤人之意。面对"叱咄",他的反应是"不敢出一言以复",这种隐忍态度体现了传统文人的修养。文章通篇不见说教,却通过自身经历自然传达出劝勉之意,可谓润物无声。

关于《送东阳马生序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重点字词与读音:嗜(shì)学、假(jiǎ)借、硕(shuò)师、援(yuán)疑质(zhì)理、叱(chì)咄(duō)

2. 文学常识:宋濂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,本文是赠序体散文的典范

3. 知识要点:对比手法的运用,细节描写的作用

4. 意象意境:寒冬抄书、百里求师等场景构成的勤学意境

5. 思想内涵:刻苦求学、尊师重道的传统文人精神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
(1)假借:__________

(2)援疑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借

(2)提出疑问

解析:注意古今异义,"假"在此处是"借"的意思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问:文中"天大寒,砚冰坚,手指不可屈伸"描写了怎样的情景?

答:描写了作者在严冬时节仍坚持抄书的艰苦情景,表现了其刻苦求学的精神。

解析:通过环境描写反衬人物品质,是古代散文常用手法。

三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"故余虽愚,卒获有所闻"在全文中的作用。

答:总结前文求学经历,点明刻苦终有收获的道理,由叙事转为说理,自然引出对后学的劝勉。

解析:此句是全文叙议结合的转折点,承上启下。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将宋濂的求学精神运用于现实生活,可以论证什么观点?

答示例:在优越的学习条件下更应珍惜机会;任何成就都需要付出艰苦努力;尊师重道是求学的基本态度。

解析:结合原文精神,联系现实进行阐发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