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【课文】《春》朱自清原文

【课文】《春》朱自清原文

时间:2025-11-20 16:03:25

【课文】《春》朱自清原文解析与鉴赏

引导语:朱自清散文《春》以细腻笔触描绘初春景象,展现万物复苏的生机与希望。本文包含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多角度鉴赏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篇现代散文经典。

原文

《春》

朱自清

盼望着,盼望着,东风来了,春天的脚步近了。

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,欣欣然张开了眼。山朗润起来了,水涨起来了,太阳的脸红起来了。

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,嫩嫩的,绿绿的。园子里,田野里,瞧去,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。

桃树、杏树、梨树,你不让我,我不让你,都开满了花赶趟儿。红的像火,粉的像霞,白的像雪。

译文

反复期盼中,东风终于吹来,春天即将降临。

万物如同初醒般舒展,山色变得润泽,河水上涨,朝阳泛着红晕。

嫩绿的小草悄然破土,在园圃与田野间连成绿毯。

果树争相绽放,红似火焰,粉若云霞,白如积雪。

注释

"欣欣然":xīn xīn rán,欢喜的样子,拟人化表现万物复苏的喜悦。

"赶趟儿":口语化表达,突出百花争春的紧迫感。

色彩比喻:通过火、霞、雪的意象叠加,强化视觉冲击力。

创作背景

1933年创作于清华大学任教期间。时值"九一八"事变后,作者借春光表达对民族新生的期盼。朱自清曾自述:"写《春》时,特别想写出我们中国人对春天的特殊感情。"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色:采用"盼春-绘春-赞春"三叠式,暗合传统文章起承转合。

2. 语言艺术:动词"钻""赶"的动态描写与色彩词"红""粉""白"的静态铺陈相映成趣。

3. 思想内涵:通过对自然生命的礼赞,隐喻民族精神复苏的可能性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:生命律动的诗意呈现

《春》最动人处在于将抽象的季节更替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生命图景。"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"的"钻"字,既准确描摹植物破土而出的物理过程,又赋予其顽童般的狡黠性格。这种对微观生命的凝视,体现朱自清"于细微处见精神"的美学追求。文中连续七处叠词运用,构成独特的韵律美感,宛如春天自身的呼吸节奏。

范文二:色彩修辞的民族审美

朱自清笔下的春花色彩体系具有鲜明民族特征。红色喻火而非玫瑰,白色比雪而非珍珠,这种取象方式承袭中国传统"近取诸身"的审美习惯。更值得注意的是"粉的像霞"的创造性比喻——将花卉的粉色与自然天象勾连,既突破日常经验又符合文化心理,展现出新文学作家对古典美学的现代转化能力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关键词:朗润(lǎng rùn)、赶趟儿、欣欣然

2. 艺术手法:通感修辞("太阳的脸红"将视觉触觉化)、多觉描写(视觉、触觉、听觉交织)

3. 文学常识:朱自清散文"真挚美"三大特征(情感真、描写真、语言真)

4. 意象分析:"东风"的文化象征(在传统文化中代表教化、生机)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
(1)朗润:__________

(2)赶趟儿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明朗润泽

(2)争先恐后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"这个比喻有何深意?

答案:将春天比作新生婴儿,既突出其娇嫩鲜活的特性,又暗含无限成长可能,体现作者对生命力的礼赞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春》与《荷塘月色》在情感基调上的差异。

答案:《春》呈现明快昂扬的格调,《荷塘月色》则流露忧郁朦胧的情思。前者是外向的生命礼赞,后者是内向的心灵独白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