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鱼我所欲也》原文及翻译(孟子)
《鱼我所欲也》是《孟子·告子上》中的经典篇章,通过鱼与熊掌的比喻,阐述儒家“舍生取义”的价值选择。本文包含原文、白话译文、注释及深度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孟子的伦理思想与辩论艺术。
原文
《鱼我所欲也》
孟子
鱼,我所欲也;熊掌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鱼而取熊掌者也。
生,亦我所欲也;义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
生亦我所欲,所欲有甚于生者,故不为苟得也;死亦我所恶,所恶有甚于死者,故患有所不辟也。
译文
鱼是我想要的,熊掌也是我想要的;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,便舍弃鱼而选择熊掌。
生命是我想要的,道义也是我想要的;如果两者不能兼顾,便牺牲生命而选择道义。
生命虽是我所珍视的,但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,所以不苟且偷生;死亡虽是我所厌恶的,但还有比死亡更可怕的事,所以有的祸患并不躲避。
注释
得兼:同时获得。“兼”本义为两手执禾,引申为同时具备。
苟得:苟且取得,指违背道义求生。“苟”含贬义,如《礼记》云“临财毋苟得”。
患有所不辟:面对祸患不逃避。“辟”通“避”,体现孟子对“义”的绝对坚守。
创作背景
战国时期礼崩乐坏,孟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。此篇针对纵横家“利字当头”的思潮,以类比论证重申儒家道德观,强调精神价值高于物质生存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:由浅入深,从生活常识(鱼与熊掌)推及生命抉择,逻辑严密。
2. 语言:多用排比句增强气势,如“所欲也”“所恶也”的重复形成节奏感。
3. 思想:提出“义”的超越性,成为后世“士可杀不可辱”的精神源头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孟子以“鱼与熊掌”设喻,将抽象的道德抉择具象化。熊掌象征更高价值,与“义”形成隐喻关联。文中“舍生取义”四字,以斩钉截铁的句式奠定儒家伦理的刚性标准,与道家“全身远害”形成鲜明对比。这种价值排序深刻影响了中国士人的精神气质。
范文二
“所欲有甚于生者”一句揭示人性光辉。孟子承认求生本能,但更强调道德主体的自由选择。通过“甚于”的比较级,构建出精神层面的金字塔。这种思想在文天祥“人生自古谁无死”的绝唱中得到回响,显示出跨越时代的生命力。
考试重点整理
关键字词:得兼(jiān)、苟(gǒu)得、患(huàn)、辟(bì)。
文学常识:《孟子》属“四书”之一,主张性善论;与《论语》的语录体不同,多用长篇论辩。
意象分析:鱼代表基本欲望,熊掌象征更高追求,构成价值选择的隐喻体系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“患有所不辟”中“辟”的含义。
答案:通“避”,躲避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孟子提出“舍生取义”的前提条件是什么?
答案:当生命与道义不可兼得时,选择道义而非苟活。
三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“二者不可得兼”在文中的作用。
答案:制造矛盾情境,为后文的伦理抉择铺垫,增强论证的紧迫性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