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古文】《六国论》原文(苏洵)
引导语:北宋苏洵的《六国论》以战国六国灭亡为鉴,剖析“赂秦而力亏”的弊病,借古讽今针砭时政。文章以严密的逻辑和犀利的文风,成为古代政论文的典范。
原文
《六国论》
苏洵
六国破灭,非兵不利,战不善,弊在赂秦。
赂秦而力亏,破灭之道也。
或曰:六国互丧,率赂秦耶?
曰:不赂者以赂者丧。
盖失强援,不能独完。
故曰弊在赂秦也。
译文
六国灭亡,并非兵器不锋利、战术不高明,根本弊病在于用土地贿赂秦国。
贿赂秦国导致自身实力削弱,这才是灭亡的根本原因。
有人问:六国相继灭亡,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?
回答:不贿赂的国家因贿赂的国家而灭亡。
失去强有力的援助,便不能独自保全。
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。
注释
【赂秦】以财物土地讨好秦国。赂(lù),贿赂。
【力亏】国力亏损。苏洵认为割地求和对国家实力是持续性消耗。
【互丧】相继灭亡。互,交替;丧,亡国。
【强援】指六国本应形成的抗秦联盟。此处体现苏洵的合纵思想。
创作背景
北宋庆历年间,朝廷对辽、西夏采取岁币政策。苏洵亲历宋仁宗增纳岁币之举,目睹“积贫积弱”局面,遂借战国史事警示当朝。其子苏轼、苏辙后来在策论中多次延续这一主题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采用“总-分-总”框架,首句立论,中间设问辩驳,末句重申观点,形成闭环论证。
2. 语言艺术:善用短句与排比,“非兵不利,战不善”六字双否定,强化“弊在赂秦”的结论。
3. 思想内核:揭示“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”的辩证关系,体现法家“自强”思想对宋代文人的影响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六国论》最震撼处在于其预见性。苏洵将六国比作“坐而待亡”,恰如北宋面对外敌的妥协政策。文中“不赂者以赂者丧”的论断,实为对“唇亡齿寒”政治智慧的深化。这种以史为鉴的写法,使千年前的战国故事成为映照现实的明镜。
范文二
苏洵的论证充满思辨色彩。他先承认“非兵不利”的表面事实,再用“弊在赂秦”颠覆常识认知。这种“退一步进两步”的论辩方式,与韩非子《五蠹》的论证结构异曲同工。文中隐含的“弱肉强食”历史观,反映了宋代士人对现实危机的深刻焦虑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关键字词:赂(lù)秦、力亏、互丧、强援
2. 文学常识:苏洵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,《六国论》属于史论体散文
3. 论证手法:举例论证(齐燕赵灭亡)、对比论证(赂秦与不赂秦的结果)
4. 核心观点:批判以妥协求和平的不可持续性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弊在赂秦:__________
(2)不能独完:__________
答案:
(1)贿赂
(2)独自保全
解析:“赂”需注意与“赠”的区别,特指带有政治目的的财物输送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?
答案:根本原因在于用土地贿赂秦国导致国力持续削弱,而非军事因素。
解析:需抓住“非兵不利”的否定句式与“弊在赂秦”的肯定判断之间的逻辑关系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《六国论》与贾谊《过秦论》的立论角度差异。
答案:《过秦论》侧重秦亡教训,强调暴政失民心;《六国论》聚焦六国失误,批判外交策略失当。前者为胜利者反思,后者为失败者溯源。
解析:两文虽同属史论,但观察立场与历史视角截然不同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