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屈原列传》原文及翻译
《屈原列传》是司马迁《史记》中的名篇,记录了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、诗人屈原的生平与思想。本文通过原文、译文及详细解析,展现屈原的爱国情怀与悲剧命运,帮助读者理解其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。
原文
《屈原列传》
司马迁
屈原者,名平,楚之同姓也。
为楚怀王左徒,博闻强志,明于治乱,娴于辞令。
入则与王图议国事,以出号令;出则接遇宾客,应对诸侯。
王甚任之……
译文
屈原,名叫平,是楚国王族的同姓。
担任楚怀王的左徒,学识广博,记忆力强,通晓国家治乱的道理,擅长外交辞令。
对内与楚王商议国事,发布政令;对外接待宾客,应对诸侯。
楚王十分信任他……
注释
1. 同姓:指与楚国王室同宗。
2. 左徒:楚国官职名,负责内政外交。
3. 博闻强志:见闻广博,记忆力强。"强志"读作qiáng zhì。
4. 娴于辞令:擅长外交辞令。"娴"读作xián,意为熟练。
创作背景
战国后期,楚国日渐衰落。屈原主张联齐抗秦,遭贵族排挤。司马迁借屈原事迹,抒发自身遭受宫刑后的愤懑,暗含对汉代政治的不满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点:以屈原政治生涯为主线,穿插《离骚》创作背景,首尾呼应。
2. 语言艺术:善用对比手法,如屈原的忠诚与群小的谗言形成鲜明对照。
3. 思想内涵:通过屈原悲剧,揭示忠而被谤的历史现象,具有深刻批判性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屈原列传》的艺术魅力在于将历史叙事与文学抒情完美结合。司马迁以饱含感情的笔触,刻画屈原"信而见疑,忠而被谤"的遭遇。文中"举世混浊而我独清,众人皆醉而我独醒"的宣言,既是屈原的人格写照,也暗含作者对自身遭遇的愤懑。这种借古讽今的笔法,使作品具有超越时代的感染力。
范文二
从人物塑造看,司马迁通过三个层面展现屈原形象:政治家的才干、文学家的才华、爱国者的气节。特别是投江前的渔父对话,以问答形式揭示屈原"宁赴湘流"的抉择,凸显其"伏清白以死直"的精神追求。这种多层次刻画,使屈原形象血肉丰满,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典型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重点字词:
娴(xián):熟练
谗(chán):诽谤
绌(chù):罢免
2. 文学常识:
《史记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,共130篇。
3. 名句理解:
"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"体现屈原的探索精神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娴于辞令:__________
(2)王甚任之:__________
答案:
(1)熟练
(2)信任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司马迁写《屈原列传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?
答案:通过记述屈原的悲剧命运,揭露忠臣被谤的历史现象,同时寄托自身的悲愤之情。
三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"举世混浊而我独清,众人皆醉而我独醒"的表达效果。
答案:运用对比手法,突出屈原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;"混浊"与"清"、"醉"与"醒"形成强烈反差,增强批判力度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