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【古文】《归去来兮辞》原文及翻译(陶渊明)

【古文】《归去来兮辞》原文及翻译(陶渊明)

时间:2025-11-20 16:03:25

【古文】《归去来兮辞》原文及翻译(陶渊明)

《归去来兮辞》是东晋诗人陶渊明辞官归隐时所作,以骈散结合的文体抒写挣脱官场束缚、回归田园的喜悦,被誉为中国古代隐逸文学的典范。本文提供原文、白话译文、注释及深度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其语言艺术与思想内核。

原文

《归去来兮辞》

陶渊明

归去来兮,田园将芜胡不归?

既自以心为形役,奚惆怅而独悲?

悟已往之不谏,知来者之可追。

实迷途其未远,觉今是而昨非。

舟遥遥以轻飏,风飘飘而吹衣。

问征夫以前路,恨晨光之熹微。

译文

回去吧!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何不归?

既然让心神被形体奴役,为何还要惆怅独自伤悲?

醒悟过往已不可挽回,却明白未来尚能补救。

其实迷路走得不算远,已觉今日正确昨日谬误。

小船轻快地向前漂荡,微风拂动我的衣襟。

向行人打听前方道路,只恨晨光朦胧天色未明。

注释

"心为形役":心灵被肉体驱使(指为生计做官)。"形"指身体,"役"即奴役。

"熹微"(xī wēi):天色微明状,此处暗喻官场混沌未开。

"舟遥遥"二句:以轻舟、飘风意象传递解脱后的轻盈感,与官场滞重形成对比。

创作背景

公元405年,陶渊明任彭泽县令八十余日,逢郡遣督邮视察,属吏建议束带拜见,他叹道:"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。"即日解印归田,此文作于辞官之际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前段用"归去来兮"领起决绝之志,中段细描归途所见,末段以"乐夫天命"收束,形成"决断-践行-升华"三重递进。

2. 语言艺术:骈散相间,"舟遥遥""风飘飘"等叠词增强韵律感;"三径就荒"等典故自然化用。

3. 思想内核:通过"今是昨非"的对比,确立自然人性高于社会规训的价值序列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归去来兮辞》最动人处在于其"觉醒者"姿态。当陶渊明写下"实迷途其未远",实则是以空间隐喻精神历程——官场如同短暂迷途,而田园才是生命正轨。这种清醒的自我诊断,使文本超越简单的隐逸宣言,成为个体对抗异化的精神宣言。"问征夫以前路"的细节,更透露出诗人对未知生活的谨慎期待,绝非故作潇洒。

范文二

文中"风飘飘而吹衣"的意象值得玩味。相较于屈原"冠切云之崔嵬"的庄严服饰,陶渊明让衣襟随意飘飞,实质是对士大夫身份标识的消解。这种"去冠冕化"的书写,与同期士族文学形成强烈反差。当南朝文人还在用"振衣千仞冈"标榜清高时,陶渊明已用最朴素的衣襟飘动,完成了对权力话语最彻底的剥离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重点字词

1. 芜(wú):荒废

2. 奚(xī):为何

3. 谏(jiàn):劝止,引申为挽回

文学常识

1. 辞:介于诗文间的文体,源自楚辞,多用于抒情

2. "三径"典出《三辅决录》,指隐士居所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加点词:

(1)胡不归:__________

(2)奚惆怅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为何不

(2)为什么

解析:二者均为文言疑问词,"胡"侧重原因,"奚"侧重目的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云无心以出岫"反映了什么思想?

答案:以云的自然飘浮比喻超脱功利的人生态度,体现道家"无为"思想。

解析:此句将自然现象人格化,形成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归去来兮辞》与王维《山居秋暝》的隐逸观差异

答案:陶渊明强调主动挣脱官场,带有抗争性;王维侧重静观山水,更具禅意。前者是儒道结合的积极隐逸,后者是佛道交融的审美隐逸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