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古文】《孙权劝学》原文翻译与深度解析
《孙权劝学》出自《三国志·吴志·吕蒙传》,通过孙权劝导吕蒙读书的故事,揭示学习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。本文将呈现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多维鉴赏,帮助读者理解这一经典文本的教育意义。
原文
《孙权劝学》
(晋)陈寿
初,权谓吕蒙曰:"卿今当涂掌事,不可不学!"
蒙辞以军中多务。
权曰:"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?但当涉猎,见往事耳。
卿言多务,孰若孤?孤常读书,自以为大有所益。"
蒙乃始就学。
译文
当初,孙权对吕蒙说:"你现在身居要职掌管事务,不可不学习!"
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由推辞。
孙权说:"我难道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?只是应当广泛阅读,了解历史罢了。
你说事务繁多,谁比得上我?我经常读书,自认为大有裨益。"
吕蒙于是开始学习。
注释
当涂:当道,指身居要职。"涂"通"途"。
涉猎:粗略地阅读,不作深入研究。
见往事:了解历史。见,知道;往事,历史。
博士:古代学官名,负责教授经学。
孰若:谁比得上。孰,谁;若,如。
创作背景
本文记载于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《三国志》。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后,东吴政权相对稳定,孙权重视文治,主张"文武并用"。吕蒙作为东吴名将,起初重武轻文,经孙权劝导后发奋读书,终成"学识英博"的儒将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色:采用对话体展开,通过三组问答层层推进,最后以行动收束,简洁有力。
2. 语言艺术:善用反问增强说服力,"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""孰若孤"等句体现孙权劝说的技巧。
3. 思想内涵:揭示"学贵致用"的实用主义教育观,强调学习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。
4. 人物塑造:孙权以自身为例的劝导方式,展现其作为领导者的智慧与人格魅力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孙权劝学》最显著的艺术特色在于对话的戏剧性呈现。孙权开篇直指要害:"不可不学",用双重否定强调必要性。面对吕蒙推辞,他不直接反驳,而是以退为进,降低学习标准至"涉猎",再以自身为例反诘。这种层层递进的劝说策略,既展现领导艺术,又暗含"上行下效"的管理智慧。文中"自以为大有所益"的自述,恰是古代"知行合一"思想的生动体现。
范文二
本文虽仅百余字,却完整呈现了吕蒙从"辞学"到"就学"的转变过程。孙权的高明之处在于将抽象的学习价值具象化:不要求成为博士,只需"见往事"。这种务实导向打破了"学而优则仕"的传统观念,体现三国时期实用主义学风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"孰若孤"的比较,既消解了吕蒙的借口,又暗示领导者应成为学习表率。这种劝学方式对现代成人教育仍有启示意义。
关于《孙权劝学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重点字词:当涂(通假字)、涉猎(古今异义)、博士(官职名)、孰若(固定搭配)
文学常识:出自《三国志·吴志》,陈寿为西晋史学家,与《史记》《汉书》《后汉书》并称"前四史"
核心思想:学习应注重实用价值,领导者要以身作则
艺术手法:对话推进情节,反问增强说服力,对比突出主旨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当涂:__________
(2)涉猎:__________
答案:
(1)当道,指身居要职
(2)粗略地阅读
解析:"涂"为通假字,需联系语境;"涉猎"古今含义不同,此处取古义。
二、主旨理解
问:孙权劝学的核心观点是什么?
答:强调学习对实际工作有指导作用,不必成为专家,但需通过广泛阅读增长见识。
解析:抓住"但当涉猎,见往事"这一关键句,结合孙权的身份分析其务实取向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《孙权劝学》与《送东阳马生序》的劝学方式差异
答案:本文以领导者身份进行自上而下的实践性劝导;《送东阳马生序》则以学者身份分享个人苦学经历进行感召。前者重实用价值,后者重精神激励。
解析:注意两文作者身份差异对劝学方式的影响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