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【古文】《孔雀东南飞》原文及翻译

【古文】《孔雀东南飞》原文及翻译

时间:2025-11-20 16:03:25

《孔雀东南飞》:汉乐府叙事诗的巅峰之作

《孔雀东南飞》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,以东汉末年的家庭悲剧为背景,通过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故事,展现了封建礼教压迫下人性的挣扎与反抗。

原文

《孔雀东南飞》(汉乐府)

孔雀东南飞,五里一徘徊。

"十三能织素,十四学裁衣。

十五弹箜篌,十六诵诗书。

十七为君妇,心中常苦悲。

......

两家求合葬,合葬华山傍。

东西植松柏,左右种梧桐。

枝枝相覆盖,叶叶相交通。

中有双飞鸟,自名为鸳鸯。

译文

孔雀向东南飞去,每飞五里就徘徊不前。

"我十三岁能织白绢,十四岁学会裁衣。

十五岁能弹箜篌,十六岁熟读诗书。

十七岁嫁给你,心中却常怀苦痛。

......

两家请求合葬,将二人葬在华山旁。

墓地东西种上松柏,左右栽满梧桐。

树枝相互交错,树叶彼此覆盖。

树丛中有对飞鸟,名字叫作鸳鸯。

注释

【徘徊】pái huái:来回走动,形容孔雀飞飞停停的样子。

【箜篌】kōng hóu:古代弹拨乐器,形似竖琴。

【华山】非西岳华山,指庐江郡内的小山。

【鸳鸯】象征忠贞爱情,此处暗喻二人灵魂不灭。

艺术表现:开篇以孔雀起兴,暗示夫妻分离;结尾用象征手法,表达对封建礼教的控诉。

创作背景

东汉建安年间,庐江府小吏焦仲卿与妻子刘兰芝因焦母逼迫离异,双双殉情。故事原型见于《汉书·地理志》,经民间传唱后由文人整理成诗,收录于《玉台新咏》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:采用双线叙事,明写刘兰芝被休过程,暗写焦仲卿内心矛盾,最后双线汇于殉情高潮。

2. 语言:保留民歌质朴风格,兼用赋比兴手法。"君当作磐石,妾当作蒲苇"等比喻生动传神。

3. 思想:突破"温柔敦厚"的诗教传统,以极端方式反抗封建家长制,具有早期人文主义色彩。

4. 艺术:开创长篇叙事诗先河,细节描写(如"新妇起严妆")展现人物心理,结尾浪漫主义处理深化主题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孔雀东南飞》最动人处在于真实与浪漫的交织。刘兰芝"揽裙脱丝履,举身赴清池"的决绝,焦仲卿"徘徊庭树下,自挂东南枝"的彷徨,都是对封建伦理的血泪控诉。而结尾"枝枝相覆盖,叶叶相交通"的描写,将悲剧升华为永恒。这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,使作品既有历史的厚重感,又具超越时代的艺术魅力。

范文二

诗中的人物塑造极具典型性。刘兰芝的"鸡鸣入机织,夜夜不得息"展现劳动妇女的坚韧;焦母的"此妇无礼节,举动自专由"暴露封建家长的专横;府君的"络绎如浮云"则讽刺了权势者的虚伪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媒人形象,其"阿母白媒人"的市侩嘴脸,生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。这些人物共同构成了一幅东汉末年的社会风俗画。

关于《孔雀东南飞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重点字词:徘徊(pái huái)、箜篌(kōng hóu)、葳蕤(wēi ruí)、玳瑁(dài mào)

2. 文学常识: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,与《木兰诗》并称"乐府双璧"

3. 知识要点:汉乐府民歌的代表作,反映东汉末年的社会矛盾

4. 意象意境:孔雀起兴、蒲苇磐石比喻、鸳鸯象征

5. 艺术特色:现实与浪漫结合、细节描写、人物对话推动情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
(1)徘徊:__________

(2)葳蕤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来回走动,犹豫不决

(2)草木茂盛的样子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两家求合葬"反映了怎样的社会观念?

答案:反映封建家族最终对真情的妥协,也暗示悲剧根源在于制度而非个人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《孔雀东南飞》与《木兰诗》在女性形象塑造上有何不同?

答案:《孔雀东南飞》展现女性在家庭伦理中的挣扎,《木兰诗》表现女性在社会角色中的突破。前者重悲剧性,后者重英雄性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"枝枝相覆盖,叶叶相交通"的艺术效果。

答案:以自然景物象征生死不渝的爱情,画面感与哲理性兼具,浪漫主义手法冲淡了悲剧色彩。

五、拓展运用

题目:结合"蒲苇韧如丝,磐石无转移",论述传统文化中的爱情观。

答案示例:中国传统爱情观强调忠贞不渝,这种观念既造就了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,也折射出封建伦理对人性的束缚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