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【古文】《湖心亭看雪》原文及翻译

【古文】《湖心亭看雪》原文及翻译

时间:2025-11-20 16:03:25

【古文】《湖心亭看雪》原文及翻译

明代张岱的《湖心亭看雪》以极简笔墨勾勒西湖雪夜的空灵意境,展现文人孤高与天地共游的隐逸情怀。本文完整呈现原文、白话翻译及深度解析,助读者领略晚明小品的审美精髓。

原文

《湖心亭看雪》

明·张岱

崇祯五年十二月,余住西湖。

大雪三日,湖中人鸟声俱绝。

是日更定矣,余拏一小舟,拥毳衣炉火,独往湖心亭看雪。

雾凇沆砀,天与云与山与水,上下一白。

湖上影子,惟长堤一痕、湖心亭一点、与余舟一芥、舟中人两三粒而已。

译文

崇祯五年十二月,我住在西湖边。

大雪连下三天,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。

这天初更时分,我划着小船,裹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,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。

冰花弥漫,天空、云层、山峦、湖水浑然一体,上下全是白色。

湖上的影子,只有长堤的一道痕迹、湖心亭的一个黑点、我的小船一片草叶,以及船中两三个米粒般的人影。

注释

【崇祯五年】公元1632年,暗含对前朝的追忆。

【更定】古代夜间报更,初更约晚八点。

【毳衣】cuì yī,鸟兽细毛制成的御寒衣物。

【雾凇沆砀】sōng hàng dàng,冰晶雾气弥漫的样子。

【芥】小草,喻船只微小如草叶。

【粒】以米粒喻人,突出天地之广袤。

创作背景

张岱写作此文时已入清多年,文中"崇祯五年"的纪年方式暗含遗民之思。明朝灭亡后,他隐居著书,《陶庵梦忆》多追忆前朝风物,此篇正是通过雪夜独游的片段,寄托对故国的精神守望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色:按时间顺序展开,从大环境铺垫到微观特写,结尾戛然而止,符合晚明小品"以少总多"的特点。

2. 语言艺术:量词"痕""点""芥""粒"的创造性使用,构建出中国画般的空间层次。

3. 思想内涵:表面的闲适下隐藏着"举世皆浊我独清"的孤傲,与柳宗元《江雪》有精神共鸣。

4. 审美意境:通过消弭人迹的雪景,达到"无我之境",体现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湖心亭看雪》的时空压缩艺术令人惊叹。开篇"崇祯五年"的纪年如同打开记忆匣子的钥匙,将十年前的雪夜突然拉到眼前。"大雪三日"的铺垫与"人鸟声俱绝"的寂静,为后文孤舟独往的举动创设合理性。最精妙处在于空间尺度的急速切换:从"上下一白"的浩瀚宇宙,突然聚焦到"两三粒"的人影,这种蒙太奇式的镜头语言,比西方印象派早了两百余年。

范文二

张岱笔下雪景的留白处藏着深意。文中所有景物都被简化成几何符号——长堤是"一痕",亭台是"一点",这种抽象化处理并非观察粗糙,恰是文人画的写意精神。当作者把自己也化作"舟中人两三粒"时,已完成了主客体的哲学转换:人不再是世界的中心,而是自然中微不足道的存在。这种物我齐平的宇宙意识,与庄子"天地与我并生"的命题遥相呼应。

关于《湖心亭看雪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【文学常识】

张岱号陶庵,晚明小品文代表作家,《陶庵梦忆》《西湖梦寻》为其回忆录代表作。

【重点字词】

毳(cuì)衣:细毛皮衣

沆砀(hàng dàng):白气弥漫

更(gēng)定:初更时分

拏(ná)舟:撑船

【意象体系】

雪:纯洁/孤独/短暂

舟:羁旅/自由

亭:精神栖息地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人鸟声俱绝:__________

(2)雾凇沆砀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完全消失

(2)冰花雾气弥漫的样子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湖上影子"的描写有何深意?

答案:通过将景物极度缩小,反衬天地之苍茫,表现人在自然前的渺小与孤独,暗含遗民对世事沧桑的体悟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湖心亭看雪》与柳宗元《江雪》的异同

答案:同:都通过雪景孤舟表现孤高情怀;异:柳诗凸显抗争精神,张岱更显虚无超脱,且运用了时空交错的现代性写法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"天与云与山与水,上下一白"的艺术效果

答案:连用三个"与"字消除景物界限,营造混沌初开的宇宙图景;"一白"的绝对性描写具有禅宗顿悟色彩。

相关文章: